今日学习:得到专栏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078讲:同理心 | 最重要的指导术
见:指导下属的前提,是要建立“同理心”意识,以及基于同理心意识,指导下属的方法 。
同理心是一种感同身受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它不同于同情心,也不仅是换位思考。老师举例他年轻时候,无法理解要午休的人,随着年龄增大,才能理解,人需要午休恢复精力。还反思自己年轻时,没有宽容对待工作上用不上英语,专业能力过关但职称英语没能过的老教师。
老师说,作为指导者,想要指导他人,需要有“同理心”意识,上级对下级的指导,除了有“严格”的一面,还要有“迎合”的一面 。有“同理心”意识,就会试着让自己融入被指导者的情境,从对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才有可能切实的感受到下属的困境,以及找到可能的突破方向,让指导工作,更加精准,更加到位。
应用同理心指导下属的步骤:
第一,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愿意花时间倾听下属在说什么。要培养人,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景里走出来,先学会倾听,让下属把话说完。
第二,在下属说话的过程中,要试着了解对方说话的真实目的,能把对方看透。
第三,有同理心意识,能快速切入下属的情境,帮他理清问题,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可能的努力方向。学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看问题?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办法?”,多了解他人,防止简单的用自己的经验,和不变的套路,对付所有人的问题。
第四,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换位思考,自己给出的建议,在他的处境和能力下,能否做到?一定要考虑下属的实际能力和经验,不能用高出他能力太多的标准来要求他,或者让他用自己无法把控的方法去做事儿。
课后思考:是否认可以下观点?有一个经理人认为,建立同理心意识太累了,可以只建立一个用人标准,能适应标准的,就来,适应不了的,就走。
感:指导他人,要有“同理心”意识,职场里上级对下级的指导,除了有“严格”的一面,还要有“迎合”的一面 。
好领导,不仅仅是业务能力强,还应该是为人处事让人觉得舒服,与我们有共同的情感反应,没有高高在上,给人以压迫感的人。
有“同理心”的人,天生就有好人缘,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愿意诉说自己的事情,因为诉说后,他能感同身受,可以给出帮助和建议,下属交心越多,越容易跨越组织关系,去认同和追随。
同理心,应该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第一章,论同情中说道的一样:“对于每一位关心他人痛痒的旁观者来说,当他设想自己所倾心关注者的处境时,都会为之动情,无论这种情,源于被关注者身上的何种部位,都是大同小异。悲剧或浪漫剧中为我们所关注的英雄人物一旦获得释放,我们就会为之喜不自禁,这种喜,与他们的不幸在我们心中所激发的悲,同样真诚不二。不幸引发怜悯,幸福激发热情,二者同样真切。他们感谢自己那些逆境中不舍不弃的忠实朋友,他们也对那些伤害自己、背弃自己、欺骗自己的背信弃义的叛徒极其愤慨,而我们则亦步亦趋,随他们而感恩戴德,因他们而恨之入骨。大凡最煽动人的激情,都能使旁观者设身处地去设想一些自认为是受害者所必有的情绪,进而做出回应。用“怜悯”和“体谅”这两个词,来表示因他人哀伤所产生的同情,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思:是否认可经理人,只选择能适应他的用人标准的人?
我不认可这个经理人的观点的。
毕竟人都是有感情和情绪变化的,标准制度在建立之初可能是很完美,能解决问题,但随着时间推移,公司发展变化以及员工的成长,心态,情绪,环境等等变化,制度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适应人和环境的变化,让掌握了企业核心秘密,培养成熟的员工走人,估计经理人也不会愿意。
作为领导者自己具有同理心,会根据情况变化,能解决复杂问题,以不变应万变才是高手。
行:多掌握些心理学的入门知识,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多问些为什么,多了解人性和多点体谅,争取成为受欢迎和受尊敬的人。#宁向东#管理学#365天日更51 #宁向东#管理学#365天日更5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