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分享最近想法导致焦虑的生活体验。
朋友孩子在外地读书,平时两三天在微信上交流一次,周末视频聊天,保持这个程度联系,对孩子生活学习影响不大,也给出自由空间。
前几天,家长晚上主动问孩子忙啥,没有回话,几个小时后快睡觉时间了,孩子还没有回话,忍不住语音联系两次无果,电话也没有接通,于是家长开始着急了。
想联系其他同学等,没有联系方式。最后,理性分析应该没啥事,估计是手机问题或者其他事情,就留言回复个信息。
这样折腾到半夜11点多,孩子看到信息回话说手机静音了,又说有时有事也不会一直看手机,在学校里很好放心好了。
家长不放心,坚持要个紧急联系方式,孩子不情愿给了同学电话,不过嘱咐千万不要随意打电话给人家,因为平时各自忙碌做研究课题,找人很麻烦,还给人“妈宝男”感受,要求起码一天联系不上再用这个方式联系。
我说人就是如此,“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当然这有开玩笑成分,毕竟一旦较长时候联系不上,胡思乱想也是正常的。
这个故事很常见,也证明认知想法对人的深刻影响,那就是我们有什么想法,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认知理论介绍中,有个“看电影失约故事”,说是一个人约了朋友看电影,到了时间在影院门口没有等到,电话又联系不上,这个人非常焦虑,而且是极端负面的想象,认为一定是朋友在来的路上出了意外,急的热锅上蚂蚁一般,这就是灾难化想法导致结果。
事实上,朋友失约放鸽子现象,会有无数可能,比如人家就是随口答应一下,根本没打算来,比如人家临时有急事来不了恰好手机没电了,还有可能也会是记错时间了。
如果不去固执一个想法,思维灵活些,就会有不同情绪和行为做法,比较好的做法如何呢?一种方式就是给朋友留言,自己先进去看电影了看到信息给个反馈。
我们都有体验,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事情,也会有无数的解释,不同解释就会产生不同情绪反应,这提醒我们不要固执自己那个念头,采取适应性解释和应对才是合适的。
还要警惕,想法这个东西其实非常主观,尤其听到别人传递话语信息,对一件事情或一个人,描述不同有截然不同形象。
比如《女心理师》电视剧,主角贺顿是姬教授高徒,热爱咨询事业,姬教授是被人诬陷正面形象,而在原著中贺顿有情人不道德,姬教授也利用咨询谋不道德私利。
小结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焦虑源自想法,而想法或者是自己心理主观的,或者源自别人描述,这些描述则具有主观心理特性,不得不清楚这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