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会时间太久成了一个人辞职的理由。
“每次开会都需要至少四个小时的公司,还有必要继续待下去吗?”这是参加工作好几年的人,打算辞职前的最后挣扎。
提起开会,很多人都表示并无好感。
我们时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抱怨:我太难了,开完会都凌晨了;今天又要开会,真不知道领导怎么有那么多话说;不开会的一天,才是上班的正确姿势。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在很多人眼里充满神圣的开会,变成了大家眼中谈虎色变的一件事呢?
是因为开会完全看不到任何效率。一方面,谈论的事情没有进展,大家反而去为无关紧要的问题争吵不休,到最后得不到任何有用的结论。另一方面,是好不容易通过的方案,又因考虑不周,匆忙决策后无法执行;
究其根源,是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做不到面面俱到;是我们的懒惰心理在作祟,总想让自己快速地从那些和自己无关的方案中脱离出来。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也就很难让自己轻松起来。而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戴上爱德华·德博诺提出的六顶思考帽。
在聊六顶思考帽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画面:
在草原上吃草的羚羊,听到了草丛中的响动声,草丛中的狮子刚探出头,羚羊立刻就认出了它,及时逃到了比较安全的地方。
羚羊能够逃走,是因为之前的响动声,激活了羚羊头脑中有关危险的全部神经元。
羚羊让自己免于危险,是因为它本身的敏感,指导着自己快速逃走。
而在另一幅画面中,羚羊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传来的响动声,多只狮子从周边出现,这一次羚羊没能逃脱。
羚羊陷入危险,是因为羚羊无法同时在不同的方向上保持敏感。其实我们人也一样。
我们无法在同一个时间段处理多件事情,因为这样会增大出错的概率。
如果你一边阅读,一边切菜,正好阅读的故事把你带入了剧情中,你很可能切伤自己的手指。如果一个奶奶把装有孙子的推车带去跳广场舞的地方,这个孙子很可能就在奶奶舞得起劲时被遗忘。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想要一次性解决问题的人,只会让自己更加混乱。为了让大家免于混乱,爱德华·德博诺提出了六顶思考帽这一思维方法。
这一方法,是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来代表六种创新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亮点在于,它允许一个或者多个思考者,在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比如,在上述的问题中,你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去分别阅读和切菜,而那个奶奶,跳广场舞时,也最好把孙子交给家中的其他人来带。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让自己的大脑,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方向上获得并保持最大的敏感度,才能高效解决目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然而,比较讽刺的是,很多人根本无法接受,自己在一个时间,就只做一件事的平庸。
他们有很多理由。说自己的生活已经被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了,可即便是这样,自己也依旧过得不算好。说什么也不能允许自己,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
他们觉得,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的行为,是一种低效的表现。他们觉得,忙碌才是成功的关键。
其实,忙碌并不代表高效率,也和成功无关。无效的忙碌,甚至还比不上有效的缓慢。
我们身边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看起来很忙,他们晚上凌晨还在加班。他们在自己所在的领域,也的确没有做出什么值得人称道的成绩。
忙碌没成让他们走向人生巅峰,反而是让他们陷入过度的自我怀疑。他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类人是上了墨守成规的当,不知道改变思维,懂得思考,往往可以让事情事半功倍。
思考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技能。但我们总是想要把一件事做到更好,让自己优秀起来的想法,这种认知却让我们弄不清楚思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而是错误地以为,思考的目的是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从而自我满意。但事实并非这样,爱德华·德博诺告诉我们,我们的思考是可以被指导的,我们是可以通过思考,去实验自己的意愿。
比如,在会上,如果你可以让和你一起开会的人,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眼前的问题,往往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值得注意的是,思考往往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混乱。如果参与开会的当事人,想要一次性解决太多问题,结果往往不尽人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