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上13.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嫡长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自然成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王:第一种解释动词,称王; 2.以德。
我的理解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称王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
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我想孟子强调父母俱在的原因是正因为他幼年丧父,在他的生命旅程当中实在的体验到失去父亲,生活的不容易,心酸的感受历历在目,才会感慨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如果他父母俱在,我相信他不会有此体验的。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教育又有其更深刻的内涵。首先,每个人都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并且是最重要的老师,如果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真是大乐事。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到其他人,也是可喜之事。
另外,此章节与善教者得民心的论点也相呼应了。”13.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那么,孟子是怎么教育呢?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13.21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①,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②,见于面,盎于背③,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词语
1、①“焉”为兼语词“于此”
②“穷”为“困窘”
2、君子的本性指的就是“仁义礼智”之心,孟子认为只有持有这一本性,自然就能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译文】
我的理解是孟子说:“拥有广大的土地,众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们的乐趣并不在此;居于天下的中央,安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他们的本性不在于此。 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主张通行于天下,也并不因此而增加;即使困窘隐居,也不会因此而减损 ,因为他的本分已确定。 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已根植于内心,生发出来的神色是温润和顺的,流露在脸上 ,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体,肢体的动作,不必言说,就能使人明了。”
孟子全文反复强调人性本善。如:
3.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11.6“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3.15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5.1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在这个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至上,精神空虚的时代,孟子一再强调人人皆可为尧舜,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鼓励和精神食粮。而我周围的黑暗非常之深,时常觉得海水已经漫过我的喉咙,刚刚喘了一口气,另一个更大的浪花又翻滚过来。即便如此,我依然会微笑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