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古谚,“恐惧源于未知”。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说,“恐惧大都因为无知和不确定感而产生”。
中学课本上,《诗经》的选篇曾美好地让人沉迷痴狂,无法自拔,“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些诗句是对《诗经》最初的印象。于是被吸引,着急忙慌地想要读完整本《诗经》。但突然间面对那么多的陌生字词,那么多读不懂的句子,那么多不知所谓的篇目,又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逃走的念头。
越是没得到的东西,越会在心里留下念想,应该是大众体验了。所以当印有“诗经”两个字的封面出现在眼前时,还是忍不住想要拿起来。出乎意料的是,此《诗经》非彼《诗经》,里面的文字并不让人恐惧,反而帮我解答了种种疑问。
诗经 周满江作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一,《诗经(丛书)》的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满江,中国诗经学会会员。这本书的叙述简明扼要,文字通俗易懂,同时内容充实,观点正确。 本书共有四章,作者分别沿着《诗经》的概貌、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以及其地位和影响,由前向后地铺展开来。但我更喜欢由外到内的阅读,即先读第一章“概貌”和第四章“地位影响”,再读第二、三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目的在于,通过阅读《诗经》之外的相关延伸,消除陌生感;再阅读《诗经》本身的思想内容等,消除不确定感。
<一>《诗经》之外
1.揭开《诗经》的神秘外纱
在第一章的内容中,作者从多个角度条分缕析,为读者轻轻掀开盖在《诗经》上的那层神秘面纱。从《诗经》的名字如何得来,讲到《诗经》的风雅颂分类。接着探讨《诗经》的时代、作者、地域以及编订的相关问题。通过引用历史资料,一个个故事般地讲述出来,并且时不时拎出某篇诗句,来与历史上其他名家的总结进行辩论。读完这一部分,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诗经》是这么来的”。
2.历史长河中的《诗经》
《诗经》并不单单是文学的《诗经》,而是浸透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之中。历史上对于《诗经》的解读和致用,从来都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那方唱罢、这方登台。孔子曾屹立潮头,《毛诗序》也曾留下浓重一笔,再到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汉学”派的红极一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从“赋诗言志”到“著述引诗”,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过,也被真情实意地温柔对待过。仿佛中国的政治、文学、历史等等都未曾与《诗经》逃脱过关系。也许正是这种血肉相连,才奠定了《诗经》的地位。
<二>《诗经》之内
1.三百余篇里的灵魂
从天下兴亡到平凡生活,从贵族祭祀到百姓疾苦,从远方的戎役劳役到心头的思思念念。有爱情,有谏诤,有反抗,有怨恨;有诗有酒,有血有骨。在《诗经(丛书)》这本书里,作者分门别类地引用典型诗句,对相关的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全书诗句举例近百首,在这一部分中就有五十多处。透过《东山》体会兵役奴隶的痛苦,透过《采薇》感受将士的爱国主义情怀,透过《关雎》体会思念的焦灼······读过这部分,仿佛读完半本《诗经》,感觉自信满满。
2.一把文学的梯子
将《诗经》比作中国文学的一把梯子,再合适不过了。比兴艺术大概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比”的譬喻和比拟,“兴”的借物抒情、象征、烘托。而除此之外,写实的手法和朴实的风格,多变的句法和丰富的词汇,复沓形式和押韵形式,也是《诗经》留给文学的伟大遗产。作者周满江教授对《诗经》中常用的修辞格,押韵的基本形式等做了很好的总结,并辅以典型的诗篇节选,让读者理解《诗经》的同时,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借助这把梯子,中国的诗词歌赋才如此光彩照人;而恰恰也是这把梯子,才让我们更有滋味地品尝文学的饕餮盛宴。
如果把《诗经》比作一条花香四溢的小径,那么这本《诗经(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丛书)》就是帮你砍掉荆棘的柴刀。它就像父亲的双手,宽厚而温暖,伴着蹒跚学步;又像清晨的暖阳,温煦而柔软,扫除昨夜惶恐。卸下负担,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恐惧,才会勇往直前!《诗经》的世界绚丽多彩,属于每一位愿意欣赏的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