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乡土故事散文婚姻育儿
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作者: 三木1980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13:14 被阅读17次

    三木(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

                                  一

                        越来越淡的年味

    戌狗辞旧岁,亥猪迎新春。转眼间又到了一年的春节。关于春节,我们积累了太多的抱怨。抱怨在外赚钱不多过个年一整年就白辛苦了,抱怨春运期间车票机票火车票难买,抱怨假期堵车高速路像停车场,抱怨春节联欢晚会一年不如一年,抱怨没完没了的人际应酬……

    可在所有的抱怨当中,却没有听谁说过真正不想过春节的,只是感觉自己不知要怎样才能过好春节。春节早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文化象征,融入到了我们的血肉里。

    至于我们80后出生的这一代人,之所以觉得年味越来越淡,那时因为我们大多数出身于农村,就算不多的几个出身城里的人,也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植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春节,被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商品经济碾压得支离破碎。我们在享受商品经济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有些传统的却不那么便利的文化符号正在逐渐消失。

    今天吃午饭的时候母亲问我:“我们家今年过年吃火锅吧,小区好多人家都这样。想吃什么就放什么进去,方便!”是啊,现代城里的生活不就是让大家尽可能的方便吗!也许是因为前两天远嫁的姐姐两年中仅有的一次回家,住了一个晚上又匆匆踏上回程,让母亲有些落寞吧!可我又想到以前过年时母亲总是忙前忙后,把过年的各种东西准备妥帖,从来不会像如今这样的敷衍了事。我想年迈的母亲也许对过年不如以前喜欢了吧。

    这让我想起前几天和六岁儿子的一场对话。当时我问:“儿子,快过年了,你高兴吗?”儿子一脸茫然,反问我:“爸爸,过年有什么好的?”我突然被儿子问懵了。是啊,对儿子来说过年和平日又有什么不同呢?是能吃到平时不能吃到的美食吗?超市就在小区门口,儿子每周总有一两次和他妈妈一起把各类零食大包小包地提回家。是能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吗?作为家中的独苗,儿子连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买的新衣服都穿不过来,更不要说存了满满的一存钱罐的钱却还不知道该怎么用。还是能和小伙伴一起快乐地玩耍吗?我记得去年过年的时候,作为家里独苗的儿子和平日里一样,不是独自守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就是一个人孤独地玩着各种玩具。我知道儿子对过年也没有特别的期待。

    不但老人和小孩。作为80后的我,早就对过年各项繁琐的人际交往感到厌烦了。我不止一次对妻子说:“我们今年过年到外面去旅游吧?过年太累了!”妻子是赞成的,可这也只能想想而已。每到过年我们该发的拜年祝福微信一样的要发,哪怕明知道很多千篇一律的信息别人也许看都不会看;该买的东西还是要买,哪怕很多东西过完年就会扔掉;该走访的亲朋还是要走访,哪怕有些亲朋一年就见这一次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成了一件让老年人不大喜欢、小孩子没有期待和中年人觉得劳累的事。

    还记得我还小的时候,那是九十年代初,过年对全家人的意义和现在截然不同。

                                二

                儿时新年里忙碌的父母

    那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父亲母亲总是全家人最忙碌的两个人。为了准备过年的各项大事小情,他们大致要从年前半个月忙碌到元宵节,整整一个月左右。在那个物质还十分贫乏的年代,他们总是要竭心尽力,才能让家里的老人和小孩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

    在准备过年的过程中,他们既有协作,又有分工,就像黄梅戏《天仙配》中唱的那样:“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协作主要体现在准备过年的各种零食和主食上面。

    我现在还记得那时过年的零食主要有冻米、花生、瓜子、葵花籽、糖果等一些东西。除了糖果是商店现买回家就能吃的,瓜子和葵花籽一般都是买生的回来,加上自家地里产的花生,都要在家里进行“深加工”才能吃。

    比如炒花生的时候,父亲的主要工作就是去离家不远的沙滩上用筛子筛一担细沙挑回来,然后劈好柴火。母亲的工作主要是先把自家种的花生选颗粒最饱满的挑出来,好留作来年的种子。然后又把一些没怎么熟的花生拣选出来,好煮给我们姐弟俩当零食吃。剩下的就是可以用来炒的花生了。

    开始炒花生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齐上阵。我和姐姐负责烧火,父亲负责翻炒,母亲负责察看火候。在炒花生的过程中,我和姐姐总是来不及等花生完全炒熟,你一个我一个的从大铁锅滚烫的沙子里,挑着有点焦黄的花生往兜里装。因为烫,花生在我两只手里不停地倒腾。等到不那么烫的时候,我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力一按,只听见“咔哧”一声,一阵扑鼻而来的香味已经引得我的口水都直在嘴巴里打转。那时母亲总会嗔怪:“看你馋的,小心烫着!”

    至今那股清香还不时在我的鼻尖缭绕,可长大后再也没有吃过儿时那么香的花生了。

    那时因为家里穷,为过年准备的菜,肉食也无非是鸡鸭鱼肉之类,至于蔬菜,那时还没什么大棚,也就萝卜白菜这两样了。如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不管荤菜素菜都是自家产的。放到现在,算是纯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了。

    那时在过年前一两天,父亲母亲就开始杀鸡宰鸭。小时候的我最见不得这种场面,想到平日里被顽皮的自己追赶得四处扑腾的小伙伴就要被残忍地杀死,好几次都伤心的落泪。为此我小时候是不吃鸡肉鸭肉的,还被父母戏称为“傻小子”。

    除了协作,父母在过年的时候也有分工。

    比如家里的卫生清洁和为招待客人准备吃食,主要是母亲来做。有时候我和姐姐也会主动帮点小忙,如扫地洗碗和端茶倒水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那时因为祖父辈分高,到了大年初一,我家就有客人来拜年了。那时就到了母亲彰显厨艺的时候了。那时母亲总要拿出十二分本领,做上满满一桌子菜。直到家里实在没菜可上了,还会对客人客气地说:“实在招待不周,也不知道味道合不合您的口味?”那时客人总是会对母亲一阵猛夸,说母亲怎么的贤惠,怎么的热情,怎么的有一手好厨艺。有时夸得我们姐弟俩听了都会脸红,恨不得钻到桌子底下去。然后我们就能看到母亲以更大的热情招待接下来的客人。那时父亲主要任务是给客人发烟敬酒,陪客人唠唠家常,让客人吃好喝好。

    除了陪好客人,还有家里祭祖,这些全是父亲的分内事了。母亲和姐姐就是想帮忙也不能的。

    祭祖全部的祭品都是父亲一个人准备好的。到了时间祖父就带着父亲和我,端着祭品摆在神像前,然后点燃香烛,再毕恭毕敬的向历代祖宗鞠三个躬,最后燃放一挂爆竹烧一点冥币结束。整个祭祖过程祖父和父亲几乎一言不发,一股庄严肃穆的神秘感觉不由在我的心里生起。小小的我那时总不由地想:这些祭品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哪个祖先吃了吧?可等到初一早上起来,看到放在果盘里的糖果和水果还完好无损,终于把悬着的一颗心放下了。

                              三

            儿时新年里的我和小伙伴们

    那时过年最开心的应该是我和一班同样大小的伙伴们了。不但能吃上平时很难吃到的各种零食,还能穿上新衣去领并不多的压岁钱,更主要的是每天不用去学校可以胡天黑地地玩耍。

    关于吃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儿时过年家里做的冻米。冻米是我们家乡非常传统是美食,每到春节,在农村几乎家家必备。主要材料为大米、茶油、糖、芝麻、花生仁等。

    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其中第一道制作工序——爆米花,最讨我和小伙伴们的喜欢了。每到年末爆米花的匠人来了村子里,就是我们一班孩子欢庆新年的开始。

    在祖屋的祠堂里,我和小伙伴们用双手捂住耳朵,眼睛却紧盯着爆米花的匠人。只见他一只手摇着肚子鼓得圆圆的爆米花机,另一只手前后抽拉着风箱。就像老顽童一心二用玩左右手互搏的游戏。等木炭蓝汪汪的火苗把爆米花机的肚子舔得红彤彤的,我们知道火候候到了。果然,不久只见那匠人直起身子,大喝一声:“要爆了!”然后一手提着爆米花机尾巴上的手柄,一脚踩在它的头上,然后用一根铁棍拴住它的鼻子,最后用力一转。

    我和小伙伴们先是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紧接着一阵白色的浓烟弥漫得满屋都是。往往我们不待浓烟散尽,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就像一群饿了几天的小乞丐看见眼前摆了一桌满汉全席一样,抓起刚爆出来的香甜滚烫的爆米花往嘴里塞,也不管这爆米花是不是自己家的。那时的大人也往往宽厚,从未有谁怪罪过,还不时地叮嘱我们:“吃慢点,小心别噎着!”

    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我尤其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就是做冻米时用糯米糖和红糖熬成的糖浆。那时候我用筷子沾着滚烫的糖浆,拉成长长的一条红丝带。我就从丝带的下方舔起,直到把筷子上的糖也舔干净,常常把自己弄得像只偷糖吃的小花猫。结果每次都会把前来帮忙的邻居大婶笑得前俯后仰。

    大年初一那一天,我们小孩子只要到了任何一户邻居家里,说上几句拜年的吉祥话,出门时兜里总是能装得满满的。然后我们就急忙往家里赶,把兜里的零食放下,轻装向着另一户没去过的邻居家进发。

    除了吃的,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的事就是拿着压岁钱去买鞭炮玩了。

    那时候的鞭炮不是现在小孩玩的扔地上的摔炮,都是用引线点燃的,威力也大了许多。放的时候如果没及时扔出去,轻则把手指头炸得乌漆嘛黑,重则把整个手掌炸得鲜血淋漓。可那时候小伙伴们没有谁会害怕,竞赛似的你在你家门口放一个,我在我家门口放一个。只要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起,就意味着新年的脚步声近了。

    可能是那时大人心大,即使我们因为放鞭炮弄伤手了,也不怎么会约束。除了有个特别调皮的伙伴把鞭炮绑在牛尾巴上放,把家里宝贵的耕牛炸得“哞哞”直叫,就没听说过有谁因为放鞭炮被大人揍过。我和小伙伴们从年前几天开始,一直到过了元宵节开学了,才会结束近二十天的“炮兵”生活。

    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我们在小小的鞭炮上找到无穷的乐趣。有时把鞭炮放在铁盒子下放的,把盒子炸得高高飞起又落下。有时把鞭炮扔在鸡群里的,把鸡群炸得上窜下跳。有时用鞭炮当炸药扔池塘里炸鱼的,结果大多数鞭炮要不是扔慢了还没到水里就炸了,要不就扔太快了在水里弄湿了引线变成了哑炮。能在水里炸响不但手眼要配合娴熟,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每当我们听到有谁放的鞭炮能在水里出“砰”的一声闷响,接着看见一股水柱冲天而起,一群小伙伴就会发出一阵欢呼。而成功的那个伙伴则是满脸的兴奋,骄傲得像一只小公鸡。

    现在城里禁燃烟花爆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儿子从未体验过我儿时的那种快乐。我总觉得没有爆竹声的年味寡淡了许多。

                                四

                  儿时新年里的祖父祖母

    九十年代初那时祖父母尚在,又因为父亲是家里的独子,所以祖父母是和我们住在一起的。

    据说祖父年轻的时候在国民党的民团当过兵。都说军队是一座大熔炉,若说他几年从军的经历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把国民党军队的吃喝玩乐的传统都带回了家。解放前两年三十来岁的祖父复员回家,过着一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生活,倒也逍遥自在。如果不是曾祖父实在看不下去,用一头水牛给祖父换回了一个老婆,我想他可能要打一辈子光棍。

    这个用水牛换回的女人就是我的祖母。祖母是个小脚女人,从小被卖给别人家当童养媳,后来小丈夫不在了,又被婆家卖给我祖父当老婆。原以为嫁给祖父日子会好过点,没想到丈夫是个二流子,完全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家里老婆孩子正嗷嗷待哺等米下锅。苦难伴随着祖母的一生,但她实在和“贤惠淑静”这些赞美女性的词汇不挨边,反而像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尖酸刻薄的女主角七巧。我印象中小时候家里的几次口角,矛盾的源头就是祖母。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每年初一的时候,祖父母总会老早起床,穿好父母给准备好的的新衣服,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

    待到全村的男人祭祖回来,陆陆续续的一些村里的晚辈就会到我家给祖父母拜年,说上几句吉祥话。一整天祖父母满是皱纹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也可能是一年里他们最开心的一天。

    也许是祖父母的人生经历太过奇葩,小时候的我对他们实在不大佩服,自然也难生亲近之感。有时候他们去赶集,每次回家总会不时给我们姐弟带些零食,可年幼无知的我总是爱理不理的。现在想想外人都知道敬老,作为他们唯一的孙子却对他们心生疏远,不知道当时他们是怎样的难过。可惜他们在我读初中的时候相继离世,待我懂事后却再也难以补过了。

                            五

              我们八零后不需要同情

    我记忆中的春节,是快乐的,有一群是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伙伴;是和睦的,有一个不算富裕但风雨同舟的家;是温情的,有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亲戚邻居。可现在这些却难觅踪影了。

    我们八零后这代人感受过儿时充满人情味的春节,自然就会对现在充斥着金钱味的春节感到失望了。就像网上许多专家学者说的那样:只有让现代的归于现代,让传统的归于传统,春节才不会泯然在众多的西方节日的浪潮里。

    前些日子看过一篇文章《烟火气是享受生活,仪式感是尊重生活》,突然有些明白为何总对儿时的年味念念不忘。儿时过年,家里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又通过一些仪式强化,让年味深深地镌刻在每个家庭成员的内心深处。

    又岂止是过年是这样,生活中任何一件事何尝不是如此。一般而言,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你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看着他日渐茁壮地成长,你可能就不算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你为人子女,不能在平日陪伴在老人身侧倾听他们的唠叨,你也许就谈不上是个有多孝顺子女。如果你已有恋人,在她(或他)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克服重重阻碍及时出现,你内心深处或许就不敢说有多么真诚地爱着对方。所以对于压力重重的我们80后这一代人,长久的陪伴也许是最奢侈最深沉的爱吧!

    生活中网络里关于我们这代人的生存现状早已连篇累牍。2019年开始的那几天,白岩松和年轻人有过一场对话。他对我们80后用了一个词表示达他内心的看法:同情。

    “因为80后的父母没有积累那么多的财富,导致80后既要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又要承担精神方面的追求,非常的拧巴和挣扎,我要对他们说一声辛苦了。”

    我想我们是不敢要同情,也不需要同情的。相对于我们吃尽了人世苦难的50后、60后父辈,我们算是人生的幸运儿。我们当中最年轻的听完2019年的钟声就已经跨入而立之年。

    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我们80后信奉:“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苟且”是现实中的我们;“诗和远方”是理想中的我们。不论我们在做什么,对于自己而言,都是苟且;求之不得的,统统都是诗和远方。只要我们这代人把当下的“苟且”过好,“诗和远方”也就不远了!

    这就是真实的我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苦苦挣扎着的80后。有人沉沦,沉沦在灯红酒绿的都市;更有人奋起,因为一颗小时候从乡村飘来的种子早已扎根心底。

    最后我想我们80后作为既能脚踏实地、也能抬头望天的一代人,怎么也不会比前辈差吧!生活的重担我们将继续背负,民族的脊梁因为有了我们也将更加的挺立!

    完稿于农历戊戌年腊月十八日(2019.1.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时的年味——致而立之年的80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pj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