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
当你把问题抛给对方的时候,提问是种沟通技巧;当你在心中把问题扔给自己的时候,提问则是一种思维方式。
你的观点甚至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渠道所左右的。它让你关注什么,你就容易关注什么。它引用什么专家的观点,你就容易偏信于此。“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如果你希望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如果你希望有更好的洞察力,批判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在接触各类信息时,我们用批判性思维能够穿越谎言,去伪存真,拨开云雾,直达真相。
· “它的定义是什么?”
· “它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 “它的结论到底是什么?”
· “有什么证据吗?”
衍生问题:
· 它的定义是谁颁布(赋予)的?
· 定义如涉及数字,那么它的统计口径是什么?
· 定义如涉及数字,那么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①它的定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很容易帮助我们看清各类问题,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商家的宣传广告时,用这一系列问题能够帮助我们直达问题的本质。
我们使用的语言极其复杂,如果每个词语只有一个潜在含义,那么我们就能实现迅速快捷且准确的沟通。但很多词语是虚泛词或多义词,我们就需要在沟通之前先确认其定义或含义是什么,类似的虚泛词或多义词包括“自由”“士气”“公平”“氛围”“幸福感”“淫秽”“歪曲”“默契”“理解”等。
除了虚泛词,当你面对一些你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的时候,也可以用“它的定义(意思)是什么”这个问题来帮助思考。
②它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相关不代表因果。
· 它们之间是相关性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 如果是因果关系,是否是主因?
·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辑学中的谬误包括几十种,在这里仅仅罗列一些生活中和互联网上常见的推理中的谬误,希望读者能够在这个信息迷乱的社会,保持自己的冷静判断。
A.滑坡谬误
所谓滑坡谬误,即使用一连串的因果推论,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的结论。滑坡谬误的典型形式为“如果发生A,接着就会发生B,接着就会发生C,接着就会发生D……接着就会发生Z”,而后通常会明示或暗示地推论“Z不应该发生,因此我们不应允许A发生”。A至B、B至C、C至D……这些因果关系好似一个个“坡”,从A推论至Z的过程就像一个滑坡。
面对滑坡谬误,你可以随便从一连串的推理中找到一个环节,同样以已发生的事实来作为滑坡谬误的反面例子,以牙还牙地提问:
B.人身攻击谬误
破除人身攻击谬误时,可以问以下类似问题:
· “你是针对我还是针对这件事情?”
· “你的意思是只要细心就能把这个项目做好?”
C.诉诸情感谬误
在很多互联网事件中,如果当事人容易引发对方的怜悯,往往很多评论就是典型的诉诸情感谬误,将主观情感凌驾于法律和公正性之上。面对诉诸情感的谬误,我们可以通过将情感和结论割裂开,进行针对细节或个案的提问,或者以牙还牙地用谬误的方式进行反问。
诉诸情感谬误在应对的时候需要尤其小心,因为对方所诉诸的情感,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的信念价值观产生的,容易导致深层次的冲突。
D.诉诸公众谬误
所谓诉诸公众谬误,是指通过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这个观点的说法来证明某个论断有道理,错误地假设大部分人认同的就是有道理的、应该要接受的。
破解诉诸公众谬误的方法,同样还是通过举例或反问来提问。
· “你说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谁统计的?”
· “大部分人认为的就一定对吗?几百年前,大部分人还认为地球是平的呢。”
E.诉诸权威谬误
诉诸权威谬误是指利用一个权威人物或机构的观点来取代科学的论述。要论述一个观点是否科学,不能只引用一个权威观点,先不说权威是否会犯错的问题,当诉诸权威的行为发生后,我们需要思考:
· 这个权威是哪个领域的权威?在论述的领域中是否是权威?
· 这个权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
· 这个权威的这个观点,和今天论证的主题是否相关?
F.非黑即白谬误
所谓非黑即白谬误是指把黑和白两个对立选择作为仅有的两个选择,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选择。这类谬误经常发生在针锋相对的沟通或立场的选择上,通过简单粗暴的二分法,来掩饰其他选择的存在,破坏讨论的建设性。
G.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是指因为尝试的解决方案导致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因此否定解决方案本身。我们无法追求最好的方案,我们往往需要的是更好的方案。
H.偷换概念谬误
所谓偷换概念谬误,就是通过对论证中关键词定义的转化进行对论证的否定。
I.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经常使用的就是“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就是……”“因为A不起作用,那就只能B了”。这时最需要提出来的问题就是:除了这两个选择,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呢?
J.乱扣帽子谬误
当一个朋友有时候有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时,你说“他就是有妄想症”,这就是典型的乱扣帽子谬误。
③它的结论到底是什么?
语文考试中有类题目叫作阅读理解,经常需要我们快速地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老师教了一个应试方法:如果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文字材料,那么要学会拿笔画出以下关键词:所以,因此,由此得出(知道),我们应该,事情的本质,告诉我们……
你可以尝试用以下问题来获得对方的结论: 所以呢?然后呢?你的意思是?你的结论是?你想表达的观点是?
④有什么证据吗?
有些资讯为了增加其说服力,经常会用些虚假的证据来证明其论点,最终混淆视听。当我们在阅读或获得各类信息时,以下语言是我们需要特别留意的,因为这往往是虚假证据的标准引入开场:有位智者曾经说过……西方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研究表明……养生专家研究发现……
“有什么证据吗?”这个问题带来的批判性思维的衍生问题包括:引用的内容是否真实? 引用的数据是否有说明来源?所举的例子是否以偏概全?所说的比喻关系是否能准确代表当下的逻辑关系?
【我思】
向对方提问,是沟通技巧。向自己提问,是锻炼思维能力。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如果想保持思想的独立性,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核心就是正确的提问。
① 它的定义是什么?
很多词语是虚泛词或多义词,我们就需要在沟通之前先确认其定义或含义是什么。
除了虚泛词,当你面对一些你不太熟悉的专业名词的时候,也可以用“它的定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来帮助思考。
②它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相关不代表因果。
· 它们之间是相关性关系还是因果关系?
· 如果是因果关系,是否是主因?
·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避免逻辑谬误:具体包括滑坡谬误(A→B→C→D)、人身攻击谬误(对人or对事?)、诉诸情感谬误(情感凌驾法律)、诉诸公众谬误(大多数人说)、诉诸权威谬误(权威人士说)、非黑即白谬误(不是A就是B)、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最好?更好?)、偷换概念谬误(行为1→概念结论)、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不是……就是……)、乱扣帽子谬误(贴标签)等。
③它的结论到底是什么?
尝试获得对方结论: 所以呢?然后呢?你的意思是?你的结论是?你想表达的观点是?
④有什么证据吗?
引用的内容是否真实? 引用的数据是否有说明来源?所举的例子是否以偏概全?所说的比喻关系是否能准确代表当下的逻辑关系?
进一步简化:定义→逻辑关系→结论→证据
也就是:关键定义+元素关系+论点+论据
系统是提问力,子系统是里面的定义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超系统是提问力是学习力的一部分。
【我行】
通过提问,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而保持思想独立性。
关注:
①定义+论点+论据+之间关系
②系统+子系统+超系统
@《提问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