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字,再熟悉不过了,今晚再读鲁迅。
夜晚,读书在某大,某大是北京的大学,北京是鲁迅的一部分。
是夜伏在《野草》中。二十出头时候,读过的《野草》尽忘,唯独记得一句,“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犹如在昏沉的醉梦中,惊出一身汗,瞬间觉醒。年轻向来不会意识到人生命运的严酷与无常,这一句牢牢印在脑子里,久久难以忘怀,使我大受启发,生命在那一刻烙下了一个疤印。
一篇《秋夜》,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枣自是不同。显然,从一开始,无论是哲学、象征、抑或诙谐玩笑角度看,都知道这两株枣树定是有寓意的。受朋友的启发,我对这一篇的认识不同了,经典的书多读,隔着时间重读,读书会友,互惠心得,读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呐。奇怪而高的天空,极细小的粉红花,落尽叶子的枣树,各是意象,赋予寓意。“ 枣树最直最长的几支,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这样的大文豪式的句子,风格突出,画面感冷峻形象,气势奇绝,寓意也深远。直白说出反而无味了,况且隐含的含义鲁迅说了好多次了,无须赘述。这副画面足以终身刻在脑海中。
《野草》:冬夜草长鲁迅在秋夜里面提到的枣树是饱含其人生理想的。枣树一般也不甚高大,相比参天的杏树,或者北京城友-松柏槐,更适合在北京的小院子里。读到这里,唤起了我的记忆,拜访的北京的文丞相祠的庭院里确实也有一株枣树 ,赶上时节,也是可以尝一尝古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提到北方果树,第一是枣子树的。枣树,在市民生活中是平常化的,俏皮的。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读起来是扎心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们反思的思绪永无尽头。残酷,棘手,无从回避。除了聪明人和傻子,还有第三种人奴才,这难道不是文化发明,我们身边的聪明人太多了,人人都想当聪明人,退而求其次做奴才,傻子被认为是可耻的,身边每每出现嘲笑傻子的行为,连亲人都视之为异端。
《希望》,鲁迅的文字是如此优美,思想如此深刻,写起哲学来,像诗一样,文字精炼,笔力老辣。重读觉出韵味,酒还是好酒,人自酝酿了。
《野草》:冬夜草长《淡淡的血痕》,纪念死者,是悲伤;纪念未生者,是绝望。造物者暗暗使人类受苦,却不敢使人类永远记得。如果未生者亦在轮回里,国人愚昧,遗忘本身是个讽刺。
《复仇》,鲁迅笔下的复仇或者围观刻画,有很多作品,很多种拷问,而这一篇处于一种僵持,仿佛停滞了,仅听到了心跳声,复仇者不快,围观者不欢,鲁迅的态度是决绝的,是一个人的对抗,堪称伟大的品格。
《野草》:冬夜草长又如《死火》《这样的战士》等,各有启发。有人不能感受别人的苦痛,鲁迅能感受别人的苦痛,透过作品,我们也能感受鲁迅的苦痛,很幸运他是一个高产的作家,但是他的人生阶段也足够分明,反映到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不同的时间相遇。错过。点头。招呼。握手。拥抱。寒暄。促膝长谈。每个人自己对号定格,走出路。
《野草》:冬夜草长鲁迅的人生,经历启蒙时代的挣扎。他做自己的尝试,所行即所言,毫不含糊,年轻时候做的努力并不太成功,沉寂十年,读书抄佛经,蚕灯书卷。中年名声大作,可是人生心气也悄然变了,世道如故,他倾其所有,改变现实依然有限,围拢一些人,又散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爱有憎,棱角分明,不妥协的大文豪,背后隐去的是一个时代,他随之隐去,他出现时,给我们划破长空的力量。
《野草》:冬夜草长鲁迅一生留给《野草》这样作品的时间实在太少。掩卷而思,珍爱这部集子,珍爱这美好的夜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