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雪梅读写交流群他山之石——读书写作
030+婷妈育儿笔记+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030+婷妈育儿笔记+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作者: 婷妈alan | 来源:发表于2019-02-24 17:50 被阅读59次

    作业一:根据课程知识,做一份计划,写出自己对写作的期待,对自己未来的写作方向进行定位,并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不要假大空,必须详细而具体。

    标题:给自己两年时间,亲子讲师/育儿自媒体路上死磕到底

    1、未来的定位:亲子讲师、育儿自媒体

    (1)亲子讲师

    其实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定位。

    2017年因为某些原因,我把工作辞了,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育儿有关的课程,取得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和学校讲师及心理健康师的资格证书。

    正面管教是基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以平等、尊重为理念,不惩罚、不娇纵孩子的一种育儿方式。在孩子家长群里及班上都有分享过,收到很多反馈,效果不错。

    深圳的正面管教讲师很多,趋于饱和;再加上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暂时以免费分享为主。

    (2)育儿自媒体

    在学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法之前,就已经尝试在今日头条、百度写文章分享育儿方面的内容。

    头条曾经也是加V的育儿达人,因为精力有限,头条停更半年之久,现在重新捡起(强烈推荐头条做精更细作,因为变现方式很多种,有想要了解的可以私聊)。百度动态现在粉丝持续增长,有近8万粉丝,还有百度宝宝知道有2.8万粉丝。目前几个平台其实是一文多发,所以老师说的,要多注册几个平台,根据平台的调性,把自己的文章分别发到这些平台上。

    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法,可以说是万能写作法。之前虽然也一直在写育儿文章,但几乎都只是干巴巴的理念分享,标题也不吸引人、内容缺乏趣味性,实在是太干了,阅读量一直不理想。

    上完公式写作课,写了几篇文章,自己感觉提升了不少,结构上更清晰,又丰富了素材,从生活场景、名人名言、名人案例等多维度写,不仅有趣,也很有料。

    目前百度已经获得原创标签,需要持续更文。头条重新捡起,要加快步伐,争取早日拿回原创。

    2、写文的定位:亲子文

    结合个人定位,我以后写文的方面主要是亲子文,包括育儿类的干货文(育儿理念及儿童情商、财商培养),还有育儿类的书评、讲书稿、拆书稿等。通过多拆解、多模仿,再加上老师所讲的一些技巧,最好是形成自己的风格。

    3、具体行动(暂定2019年度行动计划,后期根据具体情况再调整)

    (1)多阅读。每周阅读一本育儿类或心理学类的书籍,来源纸质书或读书APP或电子书

    阅读是最便宜的投资,虽然不记得这是哪个名人的名言,但是看到后我就一直记在脑海里了。现在已经尝试做主题阅读,增大阅读量,争取一周阅读一本育儿经典书。这周读的书是《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书的作者是(美国)乔治•M.卡帕卡(George M. Kapalka,PH.D.),国际著名育儿专家,执业临床心理学家,里面的很多观点跟正面管教理念不谋而合。

    (2)持续写。

    A、每周根据阅读书籍做笔记,输出两篇书评或拆书稿或干货文(公众号和头条、百度等平台同步更新)

    B、每周收集年糕妈妈、凯叔讲故事等育儿号10万+标题跟文章,进行拆解、模仿学习,输出两篇文章。

    C、每周三、日晚上9:00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

    坚持做一件事情,复利很明显。但是坚持很难。很多人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是因为没有坚持下来。从现在开始,定期发文:微头条和百度动态每天三条每周两篇以上质量比较高的文章

    (3)勤复盘。月度复盘,季度复盘,年度复盘,根据复盘调整行动计划。

    光勤劳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改进。这一点目前我做的很不够,主要是精力的原因。所以还要断舍离,把那些跟定位关联不大的事情暂时缓一缓,先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

    定位

    补充:秋叶大叔的定位理论

    很早前听过秋叶大叔的一场有关定位的分享,整理一下,分享给大家,共勉。

    1、定位:

    定位是做选择的能力,做之前先对自己的红点进行分析,找出自己跟别人比有优势,而且自己有兴趣的点做为个人定位;

    2、上位:

    定好位以后要认准赛道,尽快通过打磨个人技能,强化自己的核心标签,这个过程叫上位;

    3、卡位:

    位置找到了,还要卡位,这个时候要避免自嗨。

    自嗨的三个误区:

    (1)不要把证书当作标签——凡是能够批量复制的都不叫卡位。

    (2)不要把一个阶段性进展当作卡位成功。——要卡的标签必须是辐射一个足以养活你和你团队的市场。

    (3)不要把成功推出一门课就当作卡位成功——如果高手没有把你当作对手之前,你就别以为自己卡住了。

    定位、上位、卡位是一个需要系统化持续运营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再持续优化,找到更精准的标签,深挖,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系统过程。

    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清晰定位,做更好的自己。

    作业二:阅读一本书,根据课程知识写一篇讲书稿或者拆书稿,讲书稿字数为7000-8000字,拆书稿一本书写5篇,每篇字数为1500-2000字。

    标题: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专治各种“我不听”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

    读育儿书,成为更好的父母。您好,欢迎来到婷妈亲子营,我是您的好朋友婷妈。今天我要为您解读的是乔治•M.卡帕卡(George M. Kapalka,PH.D.)的《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这本书。这本书大约6.5万字,我会用20分钟时间,为您讲述书中的精髓: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对着干”?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抵触行为?怎么给孩子定规矩才合适?

    家长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跟孩子说好了只买一件小东西,可是一进商店,孩子就攥着糖果、玩具不松手;说好了再玩10分钟就回家,到时间后孩子哭着闹着还要再玩一会儿;定好了写作业的时间,可他总要拖到临睡时才哭着说作业还没有做……如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为什么跟孩子定的规矩,总被孩子轻易推翻呢?家长们各种恼火、愤怒,甚至对孩子大打出手……事后又非常的后悔。而孩子也不会因为被打了而有所改善。该怎么办呢?《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被称为专治各种“我不听”。

    《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这本书自上市后就广受好评。

    美国心理学会会员、公共卫生学教授、心理学教授、儿科学教授、精神病学教授、行为科学教授,美国坦普尔大学健康专业学院现任主任罗纳德·布朗(Ronald T. Brown)博士推荐这本书说:“谁不想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孩子教好呢?这本书专为极不听话孩子的家长定制,也适用于所有跟孩子打交道的人。任何苦于不知道怎么纠正孩子不当行为的人,都要看看这本书。”

    《再婚头十年:爱情、婚姻与育儿》一书的作者詹姆斯·布雷(James H. Bray)博士说:“这本书实在太棒了!对家长来说,它将会是珍贵的育儿宝典。卡帕卡的这本书,不枯燥、又实用,吸纳了全新的育儿理念和实用的育儿案例,它将帮助所有家长解决他们的心病,它将成为我重要的参考书籍。”

    纽约波莫纳大脑行为中心心理学博士玛格丽特·阿瓦利兹(Margaret Alvarez)说:“非常优秀的书籍!简单、明了、操作性强,而且有很多实用的建议及方案。我真诚地向心理学家、心理健康从业者、家长及研究领域的人们推荐此书。”

    这本书被称为“美国、日本实战教育专家,国民级奇迹教育法”;中文译版首版于2012年上市以来,稳居当当家教榜前十,销量达350000册,可谓是一部家庭教育畅销作品;目前微信阅读数据显示,有超过2.5万人曾经或正在阅读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乔治·M.卡帕卡(George M. Kapalka,PH.D.)是国际著名育儿专家,执业临床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会资深会员,美国新泽西州布里克市“行为矫正中心”主任,蒙茅斯大学心理咨询专业副教授。他这本书是专门为“不听话”孩子的家长制定的,已经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作者通过最浅显的案例,为家长提供了一份全面应对“倔孩子”的最佳方案。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下面我为大家讲述《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的精华内容。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孩子的动机出发,讲述的是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对着干”?第二部分,从情绪反应的过程分析,讲述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抵触行为?第三部分,提供实用的建议,怎么给孩子定规矩才合适?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重点内容: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对着干”?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案例: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提前约定好了,要跟在父母身旁,不能随便乱跑,可是一到超市,孩子就如脱僵的野马,完全忘记了刚才的约定;快要吃饭了,孩子还在看电视,叫他停下电视过来吃饭,孩子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孩子在游乐场玩了很久了,约定好再玩十分钟就回家,可是孩子玩完还要玩……

    书中作者也例举了史蒂夫的例子。6岁的史蒂夫活泼好动。但是每当妈妈要他收拾好玩具,或关掉电视,或告诉他饭前要洗手时,他总是跟没听到一样。

    史蒂夫为什么不听妈妈的话呢?有什么“妙招”能让史蒂夫更听话呢?妈妈对待史蒂夫的方式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呢?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三个问题,其实牵扯了很多因素,包括史蒂夫的基本性格、行为习惯,以及妈妈的行为方式等等。

    首先,某些性格因素(尤其是“易冲动”)很可能引发孩子的问题行为。孩子如果反应过快,做事不经思考,他就更容易和家人产生冲突。

    作者在书中指出,易冲动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由于大脑额叶不够活跃造成的。通俗一点说,是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全造成的。大脑额叶是大脑的一个重要部位,掌控着人类的注意力、情绪等等功能。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青少年发展专家德瓦旭希·杜塔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中前额叶皮质是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这部分的发育程度会在17岁左右达到一个高峰,接下来,发育进入缓慢状态,直至25岁左右才会完全成熟。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并不是“成心"要气我们,孩子容易冲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

    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长幼有序,所以孩子就应该乖乖遵守家长定的规矩,必须无条件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两个误区:家长盲目地认为孩子必须服从自己;当孩子不听时,家长认为孩子是对家长权威的挑战。

    作者指出,和孩子定规矩的目的不是遏制孩子的天性,也不是打击他的信心,而是鼓励他努力照正确的做法去做。毕竟我们希望孩子是因为明晓事理而遵守规矩,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规矩。

    所以,家长要多给予孩子时间和耐心,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不是一味地吓唬、打骂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环境,并合理规划好他们的生活,才能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好了,刚才为您讲述的是《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对着干”,除了孩子生理发育不完全,还有家长的态度及心理预期等外界的影响。接下来,咱们说说第二个重点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抵触行为?

    在这个章节里,作者通过分析情绪反应的六个过程,帮助我们正确看待孩子的抵触行为。

    任何情绪反应(特别是消极情绪,如愤怒、沮丧、生气)都伴有六个阶段,包括心理准备、刺激因子、阐释、生理激发、行动和后期影响。这是人类情绪反应的通用模式,适用于许多情况。

    书中,作者分别对易怒型家长和沉着型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

    易怒型家长在情绪反应的第一阶段,就已经进入将要与孩子“开战”的状态之中,预设了孩子会不配合,让自己觉得管不好孩子,内心产生无名小火。这种想法反过来又影响了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比如书中史蒂夫的妈妈,在她叫史蒂夫收拾玩具之前,她就已经觉得自己会对儿子发脾气,即使儿子的行为并没有太过分。

    由于妈妈的肢体语言、语气,话语向儿子发出了“妈妈已经忍无可忍”的信号,那么史蒂夫就开始有了同样的感受,他的反应就可能被逐渐紧张的情绪激化,从而作出消极的反应。

    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地面对孩子,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越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一场“交战”就难以避免了。

    沉着型的家长的情绪反应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在心理准备阶段我们为了保持冷静,在跟孩子沟通之前,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同时心理暗示自己:“我会保持冷静的。不论他做什么,我都不会发脾气。事情会很好解决,我不能跟一个孩子计较太多。”作者还提到了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当感到自己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时,可以赶紧离开孩子的视线,等平静下来再去教育孩子。

    这个方法在另一本育儿书《正面管教》里也有提到,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叫积极暂停,能帮助我们感觉更好。当我们足够冷静到接通理性大脑时,专注于解决问题才会有效。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矩,而不是强逼孩子遵守规矩。跟孩子发生冲突时,不要总追问“孩子究竟是怎么了?”而要想想“我应该做些什么?”

    这个也跟《正面管教》有异曲同工之妙,正面管教里也提到这一观念,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对于孩子的惩罚。

    所以我们都要做一名沉着型家长。沉着型的家长不仅会保持冷静,也会事先预留更充实的时间和孩子沟通,这样家长和孩子都有一个很好的心理准备过程。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抵触心理是正常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告知孩子后果,让他们自己决定该如何去做。这样,家长就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了。家长处理完和孩子的事情后,还要学会冷静地反思、总结,让自己再遇到类似事件的时候,能够吃一堑长一智,更加从容地应对,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处理孩子的抵触行为,逐渐成为教导有方的家长。

    下面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怎么给孩子定规矩才合适?

    这也是全书最重要的内容,作者大概花了70%左右的篇幅来介绍具体的做法。

    从第3章到第11章,一共9个章节,作者提供了9条定规矩的法则,它们彼此独立却又相到联系,每一条法则都是针对孩子经常表现出的某种特定的问题。作者建议,每一两周只需尝试一条法则。今天我们主要来一起学习其中的三个法则:

    法则1、面对面说话,小家伙才听你的。

    跟孩子说话时,我们不仅不能分神,还要学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醒孩子看着我们。可以直接跟孩子说:“看着我的眼睛!” 一定要这么做。“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古罗马诗人奥维特说:“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即使是转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反映出大量的信息,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也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让人感觉到尊重的力量。

    《正面管教》里有一个工具,叫“沟通前先连接”,也是这个道理。两个人之间进行眼神交流,有一种约定感,同时还能中断孩子手上正在做的事,让孩子认真听我们说。否则,无眼神交流,是不尊重孩子的,是一种冷冰冰的命令,无疑会减少孩子听话的可能性。

    一旦和孩子有了眼神交流,就可以告诉孩子怎么做了。“请把玩具收起来!”、“快去洗手!”、“坐在凳子上”……向孩子发出简单、直接的指令。

    和孩子说话时,不要用问句,不要说“可以把电视关掉吗?”,而要以尊重的态度、坚定的口吻,直接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如“请马上把电视关掉”,否则孩子会从字面意思理解成“电视可关可不关”,并用一个“不”字一口拒绝你。

    如果孩子按我们的要求去做了,我们要及时给予孩子表扬(鼓励),告诉孩子:“谢谢你把玩具收起来了,妈妈很开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表扬孩子的具体行动,你做了什么事,所以我表扬你;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乖!”,要体现我们对事不对人的态度。

    法则2、给予恰当后果。

    孩子把玩具弄的满地都是,妈妈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收起来。但是孩子根本不听,这时候我们可能会重复刚才说的话。如果孩子依然不听从。我们的火气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就会想出吓唬孩子的这一招:“你再不收拾,我将把它们统统扔进垃圾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跟孩子说过,反正我曾经说过。但是最终我们并不会真的扔。所以吓唬这一招完全不管用。

    可能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买帐,就会萌生退意,“投降”认命了,可能会亲自收拾玩具。这样做能让孩子遵守规矩吗?显然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能对孩子以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那怎么办呢?

    《亲子成长8步法:怎样教育不听话的孩子》的作者鲁瑟.巴克利博士认为:如果孩子没听家长的话,家长可以有技巧地重复一遍自己的要求。

    这时候,我们可以遵从第1条法则的要求,让孩子看着我们,把自己定的规则说一遍,如果孩子不听,可以静静地盯着孩子约15秒后,再说一遍。如果孩子依然不听,就重复上一步,这一次可以稍稍大声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我们是认真的。如果还不听,那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发出“警告”了。

    这里的“警告”其实是宣布后果,这个后果一定要是我们真的可以执行的。如果执行不下去的不要说,弊端很明显。我们只说不做,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示范,让孩子觉得,妈妈只是吓唬我的,她并不会这样做。那下次再跟孩子说的时候,孩子就会自动的忽略了。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宣布后果后,就严格的执行,毫不迟疑,这样孩子才知道妈妈是认真的,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

    法则3、列任务清单,培养孩子的自觉力

    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的抱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说孩子们不做家务、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为了避免冲突,有些家长就不分配孩子做任何家务;而有些家务时不是就和孩子闹一次,如罚站,不让孩子看电视等。而这些惩罚最后通常只是把家长们折腾得身心俱疲,孩子们却“毫发无损”。怎么办呢?

    这时候,我们需要跟孩子“约法三章”:如果孩子希望做他想做的事,那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即根据孩子的表现,给予相应的后果——表现好就能获得奖励,做错了要接受处罚。

    提到奖励,刚开始我也表示不解,觉得本来就是孩子应该承担的义务,为什么还要奖励他呢?其实制定适当的奖励规则,有积极的意义。奖励,是一个人付出时间和努力,完成了一个恰当、必需的任务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积极后果,例如,能力强的学生获得了满意的分数,授以嘉奖,获得证书,表示了一种欣赏,它能让人心情愉悦,拥有成就感。

    实际上,我们成年人,也天天盼着奖励:没有工资或没有前途,会有人去上班吗?我们进行绝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是因为我们也在期盼着某种奖励。

    达成了“约法三章”后,接下来我们需要给孩子列一张任务清单,写下他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刚开始时,这些任务以天为周期;清单上的每一个任务也要简单,只需要一个行为就能完成。

    同时,我们还要确保所列的清单符合孩子的年龄水平,任务量也要适合孩子。在制定清单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某些合理的愿望,而不是把他斥责一顿。

    配合任务清单,可以制定一个积分规则。积分达到多少,孩子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奖励的项目不一定是要拿钱去买的,可以是看电视多少分钟、跟朋友一起玩、晚点起床等等。也可以每个月积累到一定的数量,给孩子买一件比较贵的玩具,或者一套孩子喜欢的书。

    这个方法很实用,黄磊也有用在多多身上。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的萌娃草原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多多:“你做哪些事情,爸爸可以给你加分?”

    多多回答:“懂得分享、为人友善就会加分。”多多积累到现在都有两千多分了。

    列好清单以后,家长们一定要坚决执行。该奖励的时候不要敷衍(不要把我们并不想让孩子获得的东西或者买不起的东西设置为奖励的内容);没达到奖励的标准,绝不提前兑现(这需要我们能经得起孩子的“软磨硬泡”)。

    这个计划至少要用两周时间来实践。每当孩子完成清单上的一项任务,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里写道: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不能得到归属感。

    可见,鼓励这件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好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是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我们主要是讲如何给孩子定规矩,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提供了9条具体的法则,我着重给大家介绍了其中3条法则,分别是用眼神交流、面对面说话;孩子不听不做的时候,给予恰当后果;列任务清单,“约法三章”,适合奖励。作者提到的其他法则,比如让孩子独自冷静、做作业法则、外出前定规矩预防孩子撒泼、忙时捣乱电话实验法等其他几条都是针对具体情形的法则,如果有需要大家可以自行看纸质书了解。

    作者提到的这些方法都是可以持续使用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家人要统一育儿理念,尤其是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爱孙子是天经地义的,有个词叫“隔代亲”,但爱要有个度,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当父母批评孩子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袒护孩子,这样是不行的。所以爸爸妈妈需要提前跟爷爷奶奶请清楚这些规矩,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共同监督孩子执行。

    说到这里,全书的内容基本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来为大家对《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这本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首先,我们说到了第一个重点内容:孩子为什么会跟家长对着干?有来自孩子的原因,比如孩子的大脑发育不完全,专注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还不能很好的得到控制;也有来自家长的原因,比如父母的态度及行为方式。所以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孩子时间,慢慢陪伴孩子成长。我们不能用家长的权威强迫孩子,而是应该尊重孩子。

    接着,我们说到了第二个重点内容:如何正确处理孩子的抵触行为?作者通过易怒型家长的情绪反应和沉着型家长的情绪反应的对比,告诉我们,在孩子面前要注意控制我们的情绪,我们越冷静,孩子越乐意遵守规矩。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控制。

    最后,我们说到了第三个重点内容:怎么给孩子定规矩才合适,这也是全书最重要的内容,作者花最多笔墨,共提供了9条具体可行的法则。最后作者还不忘提醒我们,全家人要统一育儿理念,要共同监督孩子。

    有关规矩,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规则,规章;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社会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工作中有部门制度,公司章程;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家庭有家规。

    规则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则的世界,规则无处不在。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是在规范之下进行的,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没有规矩,没有了约束,则社会势必大乱。

    而孩子的规则意识是模糊的,他们往往不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即使做错了事也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一定要遵守的规则。

    教育孩子的目标就是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并为孩子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懂得听从他人的正确指导,是塑造良好性格的重要基础,也是迈上成功之路的关键!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父母也要成长才能跟他一起飞翔。我是婷妈,陪您一起读书!好了,今天的书就讲到这里,期待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30+婷妈育儿笔记+释若公式写作+总结答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sb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