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可可狮专家微课笔记
20190329-儿童情绪智能4 如何培养有韧性的孩子?

20190329-儿童情绪智能4 如何培养有韧性的孩子?

作者: 毛豆妈妈1 | 来源:发表于2019-08-03 13:59 被阅读2次

    课程名称:儿童情绪智能4-如何培养有韧性的孩子?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90329

    主讲老师:杨煜涵

    整理人:秋天的雪

    校对人:乔满儿妈妈

    编辑人:毛豆妈妈

    点击查看“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集体亮相介绍

    嘉宾介绍:杨煜涵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TTT职业培训师

    ▶ 家庭养育高级指导师、感觉统合培训师

    ▶ 上海市科学育儿社区行项目专家讲师

    ▶ 从事一线幼儿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十余年

    ▶ 参与并指导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

    课程内容 

    今日主题:儿童情绪智能主题系列第四讲 如何培养有韧性的孩子。

     一、复习与回顾

    复习回顾了第三讲的主要内容。 

    1、解析了儿童情绪智能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品质:自尊自信。

    2、具有三位一体的核心要素:我可爱、我能干和我有影响力。

    3、探讨了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父母常见的三种不恰当做法,并细致讲解了有效表扬和批评的具体方法。

    大家还记得两个升级版的百搭句式吗?

    4、建议父母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脚手架,避免过多的干扰和纵向比较孩子自身的进步,这些策略都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

    二、儿童情绪智能中另一个重要的能力品质:韧性

    它可不是那个让父母头疼的任性。

    汉典说文解字里,韧字的左半边,简体字韦,特指熟牛皮,左右两部分合起来表示耐砍、耐割、耐划的皮张,常被用来形容物体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却不易折断。

    韧性,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逆境中复原奋起的能力。

    它是一种心理弹性,能够让我们在遭遇挫折和困难之后,从弯曲、拉伸或变形的打击中恢复原状,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韧性,也可以叫做抗挫力或耐挫力,或是近年来美国学界的教育热点——坚毅。

    积极心理学提出了预示孩子未来成功的七项指标:坚毅 Grit 位列榜首。

    Grit 一词在古英语中的原义是沙砾,指沙堆中坚硬耐磨的颗粒,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韧性。

    有韧性的孩子:

    乐于尝试和挑战,不怕输,也不会轻言放弃,坚持性和适应性都较强。较少因为暂时困难乱发脾气,能够较快地从沮丧和挫败情绪中恢复过来,独立意识、自控力和责任感较强,能通过自我激励和调整达成既定目标。

    总之,他们能够将行为、情绪、认知协调得非常好。

    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从挫折中复原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就更高,身心更加健康,并拥有亲密的婚姻关系和人际关系。

    与之相反,韧性脆弱的孩子,上学后极易出现学习障碍以及行为和心理问题。青春期违法犯罪的记录也较多,成年后会出现更多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问题。

    三、有韧性的孩子拥有什么

    既然有韧性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加以培养呢?

    孩子的韧性需要一个外在的保护系统和三个内在的优势因子。

    (一) 外在保护系统

    所谓外在保护系统,是指孩子拥有能够帮助和促进他们成功调试、克服挫折的外在环境。

    对孩子来说,包括家人、同伴、学校、社区和社会。

    如果外在保护系统强大又灵活,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就会健康又韧性。

    如果这些系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或削弱,身处其中的孩子就可能变得缺乏韧性,越来越脆弱。

    在这些外在环境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温暖而又具有支持性的亲子关系。

    和父母之间稳定、安全的亲密连结,能让孩子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爱我,相信我,愿意帮助我。这是孩子遇到困难时最坚实的求助资源。

    心理咨询师经常会问来访者:“当你遇到问题时,你会向谁求助?”

    那些缺乏韧性的来访者会沉默一段时间,然后承认自己几乎想不到能够求助的人。

    而那些最终从逆境中走出来的来访者,则马上会说出一些人的名字。

    的确,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之中,要想进一步发展,获得幸福,需要依靠我们与他人相处、建立连结的能力。这也正是韧性必备的外在保护条件。

    (二)内在优势因子

    三个内在的优势因子,则是孩子自身所具备的特质,能调节、缓和挫折和困境带来的影响。

    它们是抗压性、乐观精神和自我效能感。

    1、抗压性

    据近年的统计,有多达1/4的儿童因为身体、情绪和社交方面的原因会在学习上遇到障碍,或是因为疾病困扰和抑郁而无法适应学校的环境,许多孩子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童年期压力。

    然而,在连很多成年人都觉得压力山大的社会大环境下,有韧性的孩子面对压力时,却会有不同的反应。

    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从父母、亲人、老师和同伴那里习得了应对压力的有效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处理压力时积极有益的方式方法变成了他们的习惯做法,强化了令孩子终生受用的一个特质资源——抗压性,即儿童适应压力、应对风险的能力。它让孩子能在经历逆境期间及之后都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2、乐观精神

    无论孩子来自怎样的家庭背景,韧性强的儿童都明显具有乐观、开朗的特质。

    乐观精神不仅仅是重复对自己说“每一天都会越来越好”或是事先想象自己胜利的画面。乐观的扎实基础,是我们对原因的看法。

    比如同事今天没有跟我打招呼,是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吗?还是说他不舒服?诸如此类的习惯性看法,可以称之为个人特有的解释风格。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孩子具有乐观还是悲观的解释风格,可以从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三个维度来综合判断。

    1)永久性

    身处逆境时,乐观的孩子相信导致挫折事件发生的原因只是暂时的。

    而拥有悲观解释风格的孩子,会认为坏事情发生在他身上的原因会永久存在。

    既然永久存在,坏事件就会不停地发生。

    有意思的是,当好事情发生时,乐观的孩子将原因归为自身具有的特性与能力,比如说我有好人缘,或者我很努力。他们相信成功由永久性因素引起,所以下一次会更加努力地去尝试。

    而悲观的孩子,觉得好事件有时候偶尔才暂时出现,他们认为成功只是一场意外,即使有成功经验,也不大认可自己。

    永久或是暂时,以在时间线上的影响为准。

    2)普遍性

    普遍性,则指横向上波及的影响面。

    看我们从一般情况,还是特殊情况来解释失败的原因。

    乐观的孩子通常会找到局部特定的原因。

    例如论文比赛没有得奖,是因为写的不好。

    这样即使某一重要部分出了问题,他们也许会在某一方面无助,但是仍然可以坚定地继续学习和生活。

    悲观的孩子会将失败灾难化。

    他们对失败的解释持有一般性看法,比如我是个失败者。

    “我的写作能力真是很差,就好像我所做的其他事一样,从来就没有一件事会成功,我还不如放弃算了,反正不管我怎么努力,总是做不好。”

    不难看出,他们仅在一方面失败时就会完全放弃。

    而面对好事情时,两者却整个对调过来。

    乐观的孩子,相信成功的原因会加强他以后所做的每一件事。

    悲观的孩子,却只认为某一特殊因素才能导致好事件的发生,比如这次考试能通过,只是因为我做过一些题目。

    3)人格化

    人格化,即把事件发生的原因归结为自身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因素。

    比如宝宝在幼儿园里受到老师表扬。

    乐观的宝宝会认为:我是讨人喜欢的孩子。

    而悲观的宝宝则会觉得:老师今天心情比较好。

    相反,如果遭遇挫折或失败。

    乐观的孩子,会较多的怪罪其他人或环境,把原因外在化。

    悲观的孩子,却把原因内在化,习惯性地责怪自己,愧疚难当。

    小结:

    拥有乐观解释风格的孩子,相信导致挫折事件和失败的原因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外在的。

    而好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某些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原因。

    拥有悲观解释风格的孩子则恰恰相反。

    他们认为导致挫折事件和失败的原因带有永久性、一般性,是个人内在化的。

    而好事件的发生,源于某些偶然的、特定的、外部的原因。

    值得强调的是:孩子的乐观精神和悲观理论,并非与生俱来,他们会从父母、亲人、老师和同伴那里习得和强化。

    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与发展的解释风格,如果不加指导和干预就会定型,持续终生。

    3、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遇到阻力时,孩子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仍然能够取得成功。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会影响或决定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也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形成孩子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1)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成败经验和归因方式。

    当孩子获得成功经验时,如果他们归结为自我能力等内部可控的原因,就会增强效能感。

    而反复的失败和归结为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原因,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这里,与我们上面讲到的乐观、悲观的人格化解释维度不同,大家要有所区辨。)

    2)替代经验或模仿。

    就是让孩子观察和模仿他人,如父母、同伴的示范行为。

    需要关注的是:如果榜样和孩子的情况非常相似,比如孩子看到同样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小伙伴儿用分析、更正错题集的方法提高了数学成绩,孩子克服数学学习障碍的效能感就会得以提升。

    3)言语劝说。

    即获得与成就紧密相关的有效鼓励和建议,而不是空洞的赞美或严厉的指责。

    (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上一讲细致分享过的有效表扬和批评,今天就不再展开来讲。)

    4)情绪唤醒。

    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强烈的激动情绪,比如厌烦、担忧、恐惧、焦躁不安,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感。

    比如说我们去公众演讲的时候,通常会紧张、恐惧、担忧,这个情绪当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成功顺利演讲的自我效能感。

    5)情境条件。

    不同的环境带给孩子的信息大不相同。

    相比熟悉而又安全的情境,陌生而又容易引起焦虑的情境更加难以适应和控制。

    如果身处其中,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强度就会降低。

    这个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比如说父母领孩子第一次去早教班的时候,孩子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很多和家里并不一样的一些激烈的反应。

    此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活动或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也会通过自我效能感这个中介,来影响到孩子的成功和成绩。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

    当我们要求孩子来掌握一个动作技能的时候,这个技能如果对孩子来说超出了他的最近发展区,那么需要他多一些挑战,而且需要我们大人提供给他更多的帮助,那这个时候,孩子就比较容易有挫败感,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

    好,以上详细解析了有韧性的孩子所具备的三个内在优势因子:抗压性、乐观精神和自我效能感。

    有心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的这三个内在优势因子都会从父母、亲人、老师和同伴那里习得并强化,其中我们父母的培养和引导尤为重要。

    四、具体的策略和实操方法。

    1、和孩子一起营造一个强大而灵活的韧性支持系统

    之前的三讲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要在新生儿情绪教养的最佳时机建立亲子间安定敏感的双向情绪连结,以及要在两岁前培育稳定、坚固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就会让孩子逐渐信任父母,允许我们走进他的世界,主动和我们分享想法和观点。

    如此一来,孩子才会在生活中遭遇逆境时寻求我们的帮助,接受我们的安慰、鼓励和建议,从而化解难题。

    3~4岁孩子进入幼儿园学习和活动,原本可以由父母协助解决的问题,开始需要他们自己面对。

    这一阶段,会带给孩子大量的挫折。比如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罐,小伙伴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是老师没顾上回答自己的问题,这其中,同伴冲突的比例剧增。

    此时,父母如果能引导孩子提升社会交往的能力,孩子将会乐于分享、懂得互助合作,并具有平等和共赢的意识。

    实际上,社交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让他人也得到欢乐。

    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孩子,会不断地向外扩展自己的支持保护系统。

    ◆发展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方法:角色扮演。

    举个例子。

    孩子想加入同伴的游戏,可是没人搭理他,他自己又比较内向,垂头丧气,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父母观察到此类情况,就可以和孩子围坐一圈,拿出一些手偶来表演,重现当时的情景。

    让孩子猜猜看:发生了什么问题,我们能说什么或是做什么,来和大家一起玩儿?

    请注意:父母要先鼓励孩子自己来想各种办法,哪怕是匪夷所思的念头,也别着急做出评判。

    在尽可能罗列出多种解决方法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演一演,比如目光平视对方,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意愿,询问对方“需要帮手吗”等等。

    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示范加模仿的过程。

    父母和孩子可以互换所需角色,演完一轮就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这样既可以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又可以让孩子演练新习得的社交技能。

    为什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胜过父母的说教呢?

    因为孩子们喜爱游戏,游戏又非常匹配孩子的心智发展规律。在游戏中,他们会放下戒备,无所顾忌,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父母也能更好的观察到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倾听到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父母的引导和干预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要依据孩子当下的状况和情绪状态来确定到底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介入干预。

    上一讲我们就提到过:

    父母一方面要多给孩子自己去尝试和实践的机会,为孩子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一方面要避免过多的干扰和自以为是的教导。

     (发展孩子社交能力的其他方法,后续有机会我们在专题分享时再展开来讲。)

    2、和孩子一起使用一些有效的抗压策略

    压力,本质上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需要我们发展更多的能量去达到非同寻常的要求。

    生活中处处存在压力源,可能是重大的家庭变故,厌倦或容易激化的情绪,或是任何让我们感觉到恐惧和失控的事件。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婚姻和自身的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同伴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压力源。

    如果孩子在不断累积的压力源中得不到帮助和引导,会严重阻碍他们在童年期发展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

    一些父母眼中的问题行为,如拖沓、懒惰、厌学、攻击性行为等等,几乎都是孩子为减轻压力而做的错误尝试。他们会觉得紧张、焦虑、缺乏安全感,甚至会频繁出现头痛、胃痛、疲惫、失眠等儿童神经机能上的病症。

    所以,父母很有必要学会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带着孩子一起做,我们自身和孩子都会获益。

    ◆六步减压方案(可以灵活使用)

    这六个步骤分别是:

    ①识别压力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

    如果当前压力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危险,提醒自己:现在情况还没那么糟。

    ②尽量避免可能导致压力的人、场所和事件。

    比如说远离喜欢欺负别人的那些孩子。

    再比如拆分难题,步骤化处理,将压力大山分解成多个小山坡。

    ③接纳无力改变的结果。

    当前苦恼的事,也许明天、明年就会消散如烟。

    ④参与志愿活动。

    帮助他人,你将体会到公益行动回馈的快乐,并能够换个角度看待自己承受的压力。

    ⑤运动、冥想、积极放松。

    ⑥保持健康饮食和充足的睡眠。

    切记:不要把餐桌和床当成你和孩子较量的战场。

    配合常规的六步减压方案,我们还可以使用多种即刻减压方式。

    ◆呼吸加想象放松法(特别适合孩子)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安静的坐下或躺下,边示范边讲解。

    “慢慢吸气,空气会让你的肚子鼓起来,就像在给气球吹气。”

    “想象一下:有一个形状大小和你一样的气球,它是什么颜色的?”

    假设孩子回答说红色,接着引导。

    “当你吸气的时候,想想自己就是这个红气球,你会有什么感觉?”

    “你的整个身体开始像气球一样装进更多的气体,让我们来多试几遍。”

    练习的目的,不是能否吸入大量的气体,而在于让腹部肌肉和身体完全的放松。

    一旦看到孩子能自由呼吸,就继续说:“现在气球不再膨胀啦,会自己瘪下去,让我们一起来排气吧。”

    “想象一下:我们在把体内的压力全都排出去。”

     (有关深呼吸能缓解紧张情绪和压力的原理,我们在第二讲就详细的论述过。)

    对孩子来说,需要注意的是:要采取他们能听明白并感兴趣的表达形式。

    刚才演示了气球想象呼吸法,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在脑海里想象一下:气体进入肺部和身体时,我们吸进一些喜欢的、感到平静的颜色,呼出让我们感到压抑的颜色。

    例如吸入青草绿,清澈蓝,吐出忧郁灰,阴沉黑等等。

    3、鼓励孩子积极的自我对话

    如果孩子在逆境中正经历情绪波动,那么他脑海里的想法,要么会帮助他恢复平静,继续努力,要么会对他造成伤害,让他沮丧、退缩。

    前面我们已经讲解了乐观和悲观的解释风格,那么父母的就可以使用 ABC 法则来让孩子练习积极的自我对话。

    A 代表不好的事,也就是挫折事件或逆境。

    C 代表后果,即不愉快事件之后的感觉与行为。

    通常我们认为事件立即会自动的产生后果,但是认知行为的鼻祖心理学家爱丽丝认为:想法 B,即对不幸事件的看法与解释,才会引起某种特殊的后果。

    ABC 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事实、思维与感受。

    (第二讲中,我推荐过的情绪日记,正是 ABC 法则在提升父母情绪觉察力方面的应用。)

    对孩子而言,如果他们在逆境中觉得沮丧、焦虑或是害怕,是因为某种思维触发了感觉,一旦父母能帮助他找出那个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孩子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不良感觉。

    建议:父母用讲故事加谈心会的互动形式来进行练习。

    我们可以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情创编成一个小故事。 

    请注意:刚开始的时候,为避免孩子有自卑或抵触情绪,请不要用孩子自己的实例。

    例如:有个宝宝喜欢搭积木,有一次他垒高了两块积木,想再往上放一个积木搭个高楼,可是第三块积木一往上放,原来的积木就整个倒塌了。他又试了一次,还是不行,他就开始想:“我怎么笨手笨脚的,什么都不行。”越想他越沮丧,高楼也不想再搭了,大哭起来。

    讲完故事,我们可以请孩子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故事里的宝宝为什么会哭?他是怎么想的?假如我们帮他换个想法,你猜他会怎么做呢?

    和角色扮演一样,父母先别急着对孩子的回答做出评判,要鼓励孩子罗列出各种想法,再一一体会,加以验证。

    讲故事加谈心会的形式为孩子建立了一个安全、有趣,又有创意的互动氛围。

    尝试几次之后,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的亲身经历。讲述过程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轻松的调侃,这会让孩子逐渐意识到生活中出现困难很正常,没有那么可怕,从而降低孩子失败时的挫折感。

    可以给孩子示范一些自我激励的语句。

    比如:“如果我再多试几次,就会做的越来越好。”

    “没有人什么都会。”

    “我很生气,但是我可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我只是现在不会,我会努力练习的”等等。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激励并不等于空虚、乐观,或是逃避责任。

    父母有必要让孩子们明白:每个问题都有它自身的成因。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不用责怪自己;而对自己造成的问题,应该自己负责,行动起来才会对他们有所帮助。

    4、指导孩子学会自己做决定、制定计划、执行任务并进行评价

    在第一讲提到过,两到四岁幼儿正处在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建议父母不妨在安全范围内尽量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动手、去实践。

    当孩子能够收集信息、自行决策、执行计划、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及承担最终结果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获得极大的提升。

    当然,孩子们在这整个的过程中,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比如我们可以先提供给孩子两个简单选项,从一些小事情开始做选择。

    遇到问题,先不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视情况对孩子示范、讲解和引导。

    当孩子对自己所决定的行动后果感到失望和挫败时,安慰和鼓励他们。

    具体来讲,父母要帮助孩子认真思考和讨论:

    出现的问题或自己打算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有哪些相关信息,可以尝试哪些不同的解决方法?

    怎样做出最后的选择?

    如何实施计划,需要哪些准备,对整个过程我们有何评估?

    此外,对应前面提到的自我效能感的五个影响因素,我们还可以运用榜样示范法、有效表扬批评法和情绪管理的多种方法(这些都已经和大家一一分享过,就不再赘述了。)

    五、问题解答

    问题1

    自由飞翔:1)宝宝一岁八个月,出去玩儿自己走的好好的,但是遇到同龄宝宝来就要妈妈抱,这是怎么回事?

    答:据我估计,他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处在知道羞怯这样一个情绪发生的时期,宝宝在这个时候,也许会怕陌生人,也许是见到其他的宝宝,他就出现对妈妈的安全感的需求。

     这个时候的宝宝有这样的行为是比较正常的,妈妈也不要过份的担忧。

    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慢慢地,刚开始由你先抱着他,然后介绍他认识这个同龄的宝宝,和同龄的宝宝熟悉起来之后,你要在他的附近范围内,尽量不要离开他的视线范围,近距离地或者是参与进他和同龄宝宝的一个游戏。这个是给他一个过渡的时期,让他逐渐地来熟悉同龄的宝宝,还有熟悉离开妈妈的感觉,慢慢地他就会有安全感的,他就不会再有担忧和羞怯这样的行为表现。

    2)宝宝睡觉老喜欢翻来翻去,怎么回事?喜欢睡到被子上面去。

    答:不知道这位家长指宝宝总是喜欢翻来翻去,他是在晚上还是在白天?你是怎么样去观察到的?

    我不知道宝宝身体上会有什么,比方说医学方面的一些缺失或是有些病症,这个先排查一下。

    但是据你目前的形容来看,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只是宝宝没有睡安稳。这位家长不用过度地担忧,这里面的原因会有宝宝个性、气质特征、还有心理,比方说前一天看到了书或者故事,或者是他在回忆一些东西。

    所以建议你先排除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需要去看病治疗的一些因素,那么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可以再观察观察。

    问题2

    叶子:男宝九个半月不会爬,会影响智力吗?有什么方法练习爬吗?

    答:我看到有一位家长天空永远蔚蓝帮我回复了他,很好,谢谢这位家长。

    九个半月不会爬,这个不用太担忧,为什么呢?

    虽然说爬行对孩子,感统上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到我这来咨询的案例,甚至有都一岁了或是两岁了才爬的,或是直接跳过爬行这个阶段,孩子直接会站立行走的,这些都是会发生的特殊情况。

    但是我们需要关注,如果他长时间不会爬,或者说他跳过了爬行这个阶段,他有没有出现一些感统失调的一些特征,比方说手眼不协调之类的,要注意。

    爬只会影响到感统失调,这个后面有机会的话会系统地、专业地来讲一讲,因为这个评量标准是非常科学和专业的。

    练习的方法,天空永远蔚蓝家长提供的方法是可行的。

    还有很多感统的、适合爬行的一些小游戏,比方说爬隧道,小推车,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加强他爬行练习的一些亲子游戏。这一个阶段,用这位天空永远蔚蓝家长的这个方法是比较适合的。

    问题3

    董曼:宝宝特别黏人,不喜欢自己玩。

    答:这个宝宝是多大的年龄段呢?

    这个很重要,每次回答家长问题的时候,都会请家长详细地告诉我:宝宝的年龄段、性别。

    因为家长的问题都特别的抽象,宝宝的情况描述越具体,其实越有助于我能够快捷的解决你们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提到过宝宝的先天气质特征,有的宝宝就是偏内向,你家宝宝的气质类型特征就属于这种依赖感强、比较粘人的。而且很有可能很多这样的宝宝会有一个相似性格的父母,或者说父母其中的一人有这样的内向的性格特征,比较容易怕羞。所以说,跟宝宝的先天气质特征有关系,也和家长的性格气质特征有关系。在家长的相似的安静偏内向的性格特征的带养下,宝宝就会呼应和趋同,因为他们之间会有一个互动,同样的模式会产生同样的气质特征或者是强化他原先的先天气质特征。

    还有一个原因,这位家长没有明确的说明宝宝的年龄段,我们第一讲中,其实就讲到过孩子有一个阶段,他会处在怕生、陌生人焦虑这样的关键期。

    如果是处在这个关键期,一岁左右(有的孩子八个月就会出现)孩子就会表现出来他特别依赖人,因为这时候他非常需要和爸爸妈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那这时候他对陌生人是容易有恐惧和警惕的行为表现的。

    所以说,如果是处在这个关键期,他的这个行为表现就是比较正常的了,在这个阶段,他就会特别喜欢爸爸妈妈陪着他。等这个阶段过去了,到了两到四岁的时候,独立意识的萌芽期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自己玩了。

    最后一个问题结束,谢谢大家的陪伴和倾听!

    祝大家周末愉快,晚安!

    20190329-儿童情绪智能4 如何培养有韧性的孩子? (课程直达 点击立即学习)

    链接: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4071872623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29-儿童情绪智能4 如何培养有韧性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s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