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陈子陌
—1—
认识一位朋友。他从小家境贫寒,母亲去世比较早,留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什么大本事,只能靠劳力维持生计,供他读书。
家里生活拮据,他曾经几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导致年龄越拖越大。
后来,他重返校园。幸运的是,第二年正好赶上国家推行“三免一补”的教育政策,他才得以坚持读下去。
读到六年级的时候,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了,经常挨着饿去学校。班主任知道后,便动员班里学生一起为他捐了钱和食物,向学校申请资金帮助他。
就这样,他在一波三折中读完了小学。
迫于家里生活的压力,他读完小学便彻底告别了校园,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
第一年冬天,他打工回来挣了一笔钱,给家里买了一台洗衣机,买了一辆摩托车。年前每逢赶集,他父亲坐在摩托车上乐呵呵地笑不拢嘴。
他父亲耳朵背得厉害,第二年回来的时候他给父亲买了一个助听器。
也忘了是第几年,他回来后在老宅子旁边给家里盖了两间砖瓦房。那老房子还是他爷爷留下来的,已经破落得几近倒塌。
后来,父子俩搬进了新房。
同龄的孩子还在校园里享受教育的时候,他已经开始了为了生存和生活闯南走北。他是村人眼里公认的苦孩子,也是村人眼里公认的孝子、能干人。
他向父亲索取的少,但给予了许多。当然,这其中的苦也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些年以来也从未听到他抱怨过什么。
与那位朋友相比,我们已经很幸福了。
因为父亲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我们才可以无忧无虑地度过整个童年和青春。
—2—
父亲节前夕,有位朋友问我:明天父亲节,送什么礼物好?我向她力荐了吉列牌隐锋系列剃须刀。
因为自己用的是这款,感觉的确挺好用。我想,作为父亲节的礼物,自然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时光匆匆,转眼又到了一年父亲节。别人都在绞尽脑汁地想该送什么礼物,而我却毫无行动,似乎这个节日再也寻常不过罢了。
这些年一直在外面上学,每逢过节最多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聊聊家常,很少有祝福的话语,更别提礼物了。
大姐和二姐已成家,工作多年来她们经常买东西补贴家里。每次父亲过生日,她们都会送父亲生日礼物,比如手机、衣服、剃须刀等,正所谓女儿是爸爸的前世情人。而我,却什么都没有送过。
也许,有人会说,你还没正式参加工作呢,不着急;有人会说,男孩子一般都是这样;也有人会说,作父母的不会在意这些……
记得李思园在《生活需要仪式感》中写道:出门前给爱人一个亲吻,每周为自己做一桌丰盛的大餐,帮同事庆祝一次生日,陪父母参观一次升旗仪式,定期给朋友打个问候电话……生活中的仪式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渐渐忽视、淡忘了。
父亲已年过五旬,二十多年来我总是不断地向他索取,却从来没有给予过他什么,也不曾说一声谢谢。
我拷问自己内心深处,是自己忽视了生活中的仪式感?还是自己不懂得表达对他的爱?
24岁了,我还没有给我爸送过一件礼物,我感到很心酸。
—3—
前些晚上跟我爸视频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了,他刚刚从工地回来躺下。
隔着屏幕,我发现他的两鬓早已斑白,身上穿的背心还是我高中时穿过的,已被他宽厚的肩背撑变了形。
我问他:“爸,你怎么还穿的我高中穿过的衣服呢?”
他笑呵呵地说:“好着呢,还可以将就穿。”
我爸是个节俭惯了的人,似乎年龄越大,他变得越省吃俭用了。
这些年来,我妈给他买的新衣服他都舍不得穿,气得我妈老说他;他的袜子破了,就让我妈缝补一下了接着穿;我姐给他买的新皮鞋他也舍不得穿,装在鞋盒里吃着灰。
家里的半自动洗衣机坏了。寒假实习结束回到家,我准备用实习挣的工资买台新的,结果刚说完我的想法就挨了一顿“臭骂”。
但是多少年来,他在我们姐弟仨身上却从来没有节省过一分钱,永远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们。
高一那年冬天,为了减轻耳朵对我的影响,我爸带我去市里为我配了最好的助听器。一台小小的助听器要价4000元,我爸当场毫不犹豫就交了定金。
复读那年,我爸让我妈在我身边陪读。自己一个人承担了家里的所有农活,不会做饭的他硬是在家里撑过了那一年。
高考那天,他站在外面的烈日下陪着我……
二十多年,我没有给我爸送过什么礼物,但是我爸却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4—
小时候,我以为考个好成绩就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于是我不会去惹是生非。
长大后,我所能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实现他们的期盼。
八年前,父母期盼我能考上一所好高中;
四年前,父母期盼我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四年后,父母期盼我能安家立业。
我是个不善于向父母表达内心的人,从来没有给过父母什么惊喜。
因为喜欢文字,我便把对父母的爱藏在文字里,想来这也称得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吧!
生活不易,总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也愿我们且行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