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回国公干,都可能的选择高铁,这个是如今最便捷、最接地气、一举几得的出行方式了,准时、舒适、安全、观光,至少我这几次回去都是这么做,这么认同的,想不到火车(宁愿这么归类它)可以变得这么首选。
火车曾经是想起就头疼、却大多数人又不得不选择的交通工具。
童年时期,随父母出行,火车是不二选择,不是没有别的,是这个最靠谱,也便成了必然。
绿皮车厢,盖浇饭,上下铺,到站就伸头出窗学么外边当地人吆喝的土特产或者就是茶叶蛋,遇到大站停时间稍长,下车走走,蒙蒙自己,算是到过了这里。这些就是所有关于火车旅行的印象。
到了大学,回趟家更是个难。京广线没有直达,要转车,买票难,然后上车多半没座,仗着结伴同乡校友人多,要么生挤出一个半个位置来轮着坐,要么上车就跟列车长或服务员套磁,帮着拖个地(如果还没有水泄不通的话),送个水,维持个秩序(一般维持后结果就是把座位维持到自己屁股底下了,仗着人多,闹的主儿也不敢多嘴),三、五站后大概就有座位了。当然,一般这种情况,有座也是女生的,爷们儿站过道,或着直接车厢间席地而坐,一次就直接睡座位底下----实在撑不住了,一天两夜呢,没有手机,没有上网,人头涌涌,气味混杂,聪明连水都少喝,否则得爬过人墙到厕所,一看,里面还两位忍着味儿靠着睡呢。能忍就忍着,不能忍憋着。当人的需求降到最低,什么卫生、形象、讲究都被扯了淡,靠哪儿半躺着睡会儿比什么都要紧。于是同行的人多则打牌,人少就瞎侃,直侃到口水都干也才两、三站地,实在痛苦。那时候体验到的回乡潮,后来这十几年的过年春运,实在小巫见大巫。
再以后的十几年几十年都难得座一次绿皮火车,倒还怪想的。
二十年前去欧洲公干,感概人家德国、瑞士的火车怎么就那么舒适,不知什么时候国内才有。说也快,弹指一挥间,我们也都有了,还更好。
一同学嚷嚷着去怀旧体验绿皮火车,大家起哄着,别给春运添堵,要不,那得从窗户进去,那才叫真实怀旧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