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段子
R · 阅读原文片段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I ·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中提供了一种ABC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前提条件是产生行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行动是少吃多运动。那么前提条件可能是,同事说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体机能下降,没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养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觉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现等等。
前提条件可以引发行动B=Behavior(行动),但是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行动怎样才能多次重复呢?取决于好的结果C=Consequence(结果),即正向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够好,那么行动自然就不会很好的重复。
通过“ABC模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A ·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一个最想养成的习惯,并分析该习惯动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也许不是一个,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如果该习惯养成了,即行动产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如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动,我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同时因为吃的少,我可能没有能量去学习了,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碍自己)
………………………………作业分割线………………………………
A1:
前提条件:
听了彭小六的分享会,对手绘产生了兴趣,又认识一些喜欢手绘的朋友,于是决定开始自学手绘。
行动:
1.收藏手绘学习网页;
2.购买教学手绘的书籍;
3.每天完成一张手绘;
4.在群里打卡;
5.把作品放在朋友圈。
结果:
因为每天打卡,就很有任务感。如果一天时间快结束了,还没有完成手绘,心里就会着急。作品放在朋友圈以后,朋友都来点赞,感觉很有成就感。所以,最后会坚持下去。
由于结果的正向反馈,所以行为一再重复,习惯自然而然的养成了。
A2:
前提条件:
因为临近开学,各项工作前期已经开始铺垫,每天晚睡晚起的作息时间不能适应开学后的工作,所以希望通过调整入睡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来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
行动:
1.定好入睡和起床的闹钟
2.白天做到不午休
3.晚饭后适当地进行锻炼
4.请家人监督提醒
结果:
(负向)坚持了几天,就放弃了
此次习惯养成失败的原因归结在结果(没有得到正向的反馈)如果结果是:早睡早起后白天做事精力充沛,由此带来成就感,就有可能坚持下去。结果的正向反馈没有形成,所以造成习惯养成失败。
(正向)做到早睡早起,白天做事精力充沛,带来成就感,完成后5天给自己奖励一盒彩铅,完成10天后送自己一盒水彩颜料,获得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