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个奇妙的月份,秋天来了,叶子黄了,美是美的,但是伤感更多,人是动物,这种气候的zhi直接影响会体现出来的,所以九月作为生命关怀月挺合适的。关于九月的文艺作品也很多,海子有诗,周云蓬,许巍都唱过,应该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九月像个内在生命周期的转折,很多人会在这个月份灵感迸发或伤感或惆怅,总之九月关乎生命的很多。
馆长和路主任还有雷老师去了趟北大的医学人文学院,看了场电影,——张艺谋导演的《悬崖之上》和同学们聊了会儿天,这里是去之前馆长思考的话题,现场时间有限,就在馆里分享一下。
本来作为晚辈不敢过多评价前辈的作品,除非你超越了它,但是作为观众,我们可以肆无忌惮,这个时候才是电影的活力时间,有好有坏,才丰满,才真实,英雄没有青春痘是不可能的。
很多思考呢馆长更多的还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结合医学人文的一点思考。电影本身有可敬之处,从业人员知道一部电影的诞生有多难,能被看到有多荣幸。作为观众一点观后感,大家互勉,如有菲薄,敬请避之。
一,谍战片的看点是什么?
智慧 掩饰 神秘 精湛严谨 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和医学很像,艺术就来自医学,都和生命相关,只是不断演变至今,我们无法衡量对于未来哪一个更重要,更合适,当然大部分人没有电影可以活,但未来也许在数字环境中,电影可以充当医学的一部分。这部电影我们都能看懂,也都看清了,但是可能就是因为看的太清楚了,所以失真了。
二,电影本身:今天我们对电影的标准来看,这部电影是一部标准件,而且制作精良。
故事:虚构的,但是原著作者应该了解一些类似的事儿,但是这就是关键所在,虚构的存在要依托真实,所以属于主观的真实,那就复杂了,谁都能真实,谁都能虚构,那为什么他的成小说,成影视剧了,还好多人买书买票看呢?
编剧:虽然我们也在学习,编剧特难,一生二,二生三的过程,都说编剧问题大,看的人知道,但是很多简单的逻辑问题,让观众烧脑不成,改烧心了。
电影语言:从故事到编剧在拍出来 就到三生万物的过程,单纯的摄影,音效,音乐,每一个都是电影级的,合在一起却显得多了,也削弱了,也许是感觉不对。
最重要的问题,还是逻辑问题,语言不顺,这也是大部分人存在的问题,普通观众可能觉得无所谓,但是思辨能力就是看逻辑,而且逻辑可以影响很多方面,所以还要好好学习。
演员:不合适,好的演员这是商品的天性,不过张导对演员的选择让人钦佩,每一个都是好演员,在一起却,,,,这部戏本来可以出很多精彩的表演,第一个想到的是昆汀导演的《无耻混蛋》可以回望一下,这是事实,是真的,真的假不了。
《无耻混蛋》海报
气氛不对,语言不对,马上十一假期,如果你是游客到东北游玩,你可以观察一下那些要宰客的商家什么表情,更何况这是特工,更何况是几十年前?馆长东北人,不是说我们都宰客哈,是一种心理,欲擒故纵,这老理儿啊,即便是在那个馆长还不存在的时空里,这样的氛围也还是欠了点,虽然很多都是实景,但是气氛没有,我们聊天不能一直在工作中吧,声东击西总有的吧,家常总要聊的吧?
对白完全不对,我没记住一句对白,甚至是对白的形式。姜文导演说:台词不能用来叙事,我们经常这样做哈,简单,好的台词应该是相反的 经过掩饰的,不经意的,要不你花着钱听一堆废话那亏大了。
语言肯定不是简单到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要看对方的表情,咬文嚼字的方式都不一样,天气,温度,味道,声音大小,有没有配乐,非常复杂,但是又不能量化,一量化就不会说话了,然后在揉在一起打碎,重组,这就是宇宙。
感受,没感觉到冷,在馆长看来这个冷必须表现,而且哈尔滨那是出门透心冻的地方,否则在哈尔滨建一座城,真雪景拍摄就没意义,画面效果一般,要知道细节,那些我们都不知道的细节,所有的特写都是工具,没有起到电影叙事的作用。
回味:无
好的地方:敬佩张艺谋导演的精力,对演员的把控,还有对女演员的选择,只不过这部y影片不合适,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几个扎眼的人走在城市里不是炫耀?。男演员都是馆长喜欢的实力派,尤其于和伟老师,像老家那种城里回来的大shou(大叔)。
三,作为观众:
我们无时无刻不是观众,电影的DNA里更多的是商品的成分,它从一些商品中变成艺术形式的分支,因为可以表达,可以记录,可以比喻,可以描绘未来,所以是一种“新型”的语言,其实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缩影,
我们不停的在观众和演员,导演的身份中穿梭,我们今天聚在一起也是,魏老师是导演,我们是演员。
就像现在不断失去的时间,只有过去,也就是被记录下来的这些影像,或者模拟没有发生的未来,同样都是过去的。所以没有人真正导演,和表演,都是观众,只是有那么一刻,不自知的时候,那个时候时空都不存在,只有你自己,你又无法意识到自己,我才觉得是个真实的存在。
电影能给我们留下什么?真实?梦想?还是一种情感,一种感受?
电影前10分钟非常重要,就像童年。电影中很多设定都挺好的,只不过s松散了很多
四,信仰: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带着童年的梦想来到北大,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当然也是一个定式,长久的设定让我们相信,总是相信,又渴望就成了信仰,信仰是需要相信的,所以电影和所有文化形式,艺术种类都是在改变,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就像你手里的那块石头,有人看它就是石头,有人会比喻它,还有人给了它生命。换个角度看死亡,是谁给我们生命,谁让我们死亡?我们相信的一切构建了这个世界,否则世界也不存在。
电影是个比喻,和生命一样,你有如风的人生,自由,你有似水的生命,时而激荡 时而平静。如果你的生命就是生命,就像石头就是石头,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最后要的是真实吗?是真实的感受,在时间里成长旅行留给记忆的是综合性的真实体验,这些体验指导我们成为自己,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可以对别人产生影响,从而学习他,成为另一种意义的后代,我们再看这样人,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行为都是非常态的,我们无法理解那种恐惧。电影要创造这种恐惧很难。需要重新回到最开始,再走一遍。反反复复,综合更多的细节来营造,电影最难的不是表演,摄影,导演,灯光,美术,是气氛,是一种情景的营造。
我相信影像也是有生命的,是生长的。现在每一秒都会产生大量的影像垃圾,这个数据无法估量,那影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被我认为真实的存在又会有怎样的联系呢?以人的角度和创造力去描述呢?
从电影再看我们本身——人,你就看出它为什么是个比喻,是个灵魂,是个有生命的东西。
(在北大医学人文学院教学楼下脚手架旁随手捡的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