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029539/8228c25066d912ee.jpg)
在简书看到白梨安的一篇文章里讲到,两人因网络相识相爱结婚,这已然是当代爱情的一种常态。
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网络上相识,或者依靠网络相处,尤其是异地恋,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网络,让异地的恋人们情何以堪!
可是,在七八十年代,甚或更久远的年代,爱情是怎样开始的呢?又是怎样维系的呢?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期,那时候普通的家庭还没有收音机、电视机,更别提电话手机电脑了。我十岁左右,家里买了第一台收音机,每天晚上我们姐妹躺在火炕上,等着收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时过四十年,那个熟悉的旋律依然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回响。等到有了电视机,我们正好读高中,课业繁忙,也从来不知道电子产品有多诱惑,反正电视机在家里形同虚设。
第一次去外地读书,完全依靠书信和家里联系,一般只是说说学习生活情况。如果想说些心事儿,这一来一去半月有余,什么欢喜都消失殆尽,什么伤痛都已痊愈。
有要紧的事只能发电报,那是译码和文字的转换。后来慢慢的有了电话,打长途要去邮局排队等候,加拨区号才能接通,能够直接和家人联系上,已经是很神奇的事情了。
父母相识于六十年代,是师范学校的同学,毕业后天各一方。有一天,父亲一介白面书生,竟然勇敢地站在姥姥家的院子里,说要娶母亲。
要知道那时的交通和通讯一样落后,几十里的乡路都是靠一双脚走出来的。不知道母亲是等候已久,还是意外感动,欣然同意,于是成就了一段佳话。
那时候的爱情,可以自由恋爱已经很难得了,这总比互不相识的两个人被强拉到一起,稍作了解感觉比较合适就搭伙过日子的,要进步得多。
更何况父母是同学,有非常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父母的爱情常常被我们津津乐道。
时光如水,几十年过去,父母有了我们姐妹三人。日子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安适充裕。
在那个偶尔还会挨饿的年代,父母在各自繁忙的工作之余,尽他们最大的努力,让我们吃饱穿暖,让我们受最好的教育,给我们最宽厚的理解,使得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之路。
姐姐读的也是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回到家乡一所小学教书。在此之前的寒假里,我和妹妹因面临高考在学校补课,经常被姐姐催问有没有她的信。
其实类似的信已经交给她几次了,都是一样的牛皮纸信封,大大的很气派,上面用毛笔书写的行草潇洒流畅。
姐姐恨不能天天有她的信,我们心里也明白,姐姐此时正在享受甜蜜的恋爱。一年后,姐姐终于调去了她读书的城市,和她的爱情团聚。
不久姐姐结婚生子,多年后甜蜜一如当初。姐姐仿佛继承了父母的恋爱传统,这个传统或许还影响到了我。
当时我正在读大学,也到了谈恋爱的年龄。都说恋爱中的人是盲目的,尤其女孩子,智商可以为零。本来就心思单纯的我,在爱情来临时毫无招架之力。
如果说心无旁骛实属正常,但看不到利害关系,顾不上前途命运,无所顾忌地深陷下去,就有种飞蛾扑火般的壮烈了。
每次我回家,他不知我哪天回校,就一次次地早起去车站等,直到接到我为止。每次吵架,他就一封一封就写信,当面交给我,我认真地校对信里的错别字,红笔标注改好,再把信还给他。
毕业了,为了两人在一起,我一封电报告知家里,就远走他乡。父母尊重我的选择,在经济上给予我们最大限度的资助,使得我们安稳度过最初最艰难的日子,一步步进入小康。
那个年代,异地的夫妻不在少数。支撑他们走过无数个孤独寂寞夜晚的,没有电话语音视频,只有对相聚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一封信可能摩挲到纸破,一张照片可能看到泛黄,一丝一毫的小物件都是爱的信物,被宝贝似的珍藏。一个人的心中有了目标有了动力,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网络,也没有灯红酒绿的诱惑,但人们的爱情更质朴更纯粹。夫妻可以异地十几二十年,一朝聚首激动得痛哭流涕,让人愈加感觉珍惜。
相比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没有闪婚,没有快餐面,没有见光死,更没有下载的风险和复制粘贴的虚伪,和分分钟的背叛。
没有网络的年代,爱情不会因此减分,他们把爱放在对彼此的牵挂里,放在对孩子的培养上,放在对老人的照顾里,放在心里最私密的角落。而不是到处显摆张扬秀恩爱。
触手可及的爱情才是最真实最可靠的。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爱情,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体会的爱情经历,愈久弥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