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午,在武汉汉口黄浦大街雷院公交车站,一名女青年不慎摔倒,脖子卡在公交车站旁自行车道边的护栏上身亡。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女青年身穿白色羽绒服,戴黑框眼镜,脖子卡在波浪形护栏中间,一动不动,身边还有行李箱。记者从江岸警方了解到,事发中午12时左右,12时16分警方接到群众报警。据了解,120赶到现场后医生发现女青年已经身亡。(2月28日北青网)
城市道路中设置的行人护栏,原本用于隔离人行道和车行道,以保行车及行人安全。然而,由于近年来护栏卡脖事件频发,让这一安全设施反倒成了“杀手”,足见其必有致命的隐患。但让人意外的是,尽管各地护栏伤人事件屡屡曝光,但整改措施却不见明显跟上,以致汉口近日再现类似悲剧,不能不引人深思。
安全护栏不安全,症结无疑出在栏杆的间距上。据记者调查,此类护栏大多为京式护栏,栏杆间隙在7至10厘米之间(其中9厘米最为普遍)。其隐患在于,身高1米以上儿童脖子直径约6-7厘米,成人脖子直径约9-10厘米,恰好与护栏缝隙相似。显然,靠近的行人,倘不慎摔下或昏倒,一旦卡入缝隙,则万难脱身。
按说,既然京式护栏不宜作行人护栏,要么移除,要么改作双向车道的隔离护栏,不就万事大吉。至于行人护栏,不妨采用类似北京长安街上的封闭式护栏,既美观,又安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面对公众尽快消除隐患的呼声,尽管各地主管部门也是纷纷表态落实,但无奈“雷声大雨点小”。一俟舆论平息,终究还是“风景依旧”。
究其原因,除了某些部门所说的“工程量大、资金不足”之外,似乎更缘于一种侥幸心理。譬如,有专家认为,护栏卡脖实为罕见,属小概率事件。即便普通网友,也不乏有人持同样的看法。归结起来,无非是说现有护栏利大于弊,故而不值得为此“劳民伤财”。或许,正是这类侥幸心理的存在,造成了眼下整改意愿不迫切的局面。
显然,不摒弃侥幸心理,则“夺命护栏”难除。诚然,城市护栏对交通安全的贡献有目共睹。以长春市为例,去年新增隔离护栏53.5公里,交通事故发生率即降低37.8%,死亡人数同比下降42%,可谓“立竿见影”。但问题是,更换产品类型,目的是消除隐患,更好地体现其屏障作用。两者非但不矛盾,反而提升了城市护栏的品质。
至于说到“小概率”,笔者却不敢苟同。诚然,就数据本身而言,护栏卡脖确属“偶发”,似乎用不着大惊小怪。但问题在于,统计学上的小概率,对于死者家庭而言,则是百分之百。个中道理,无须赘述。更何况,作为以人为本的城市,面对有可能危及安全的隐患,哪怕事故几率再低,也当以生命为重,从而倾尽全力去排除。
也就是说,在看待“夺命护栏”这个问题上,没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更不应“各说各话”,而当立足于以人为本的高度,站在城市管理者的角度通盘考量。相信如此一来,城市护栏更新改造的步伐必将加快,而“夺命护栏”将不复见。说到底,这就是城市以人为本的理念及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