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你需要在一次重要的商务会议中做汇报,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准备,会议当天,你正自信满满地进行汇报,这时,你的领导有个重要电话,他接听了手机并且回复消息,边上的同事正小声讨论、窃窃私语。突然间,你慌了,感觉到一股焦虑,你忍不住想,是我讲错了?是我的内容不吸引人?如果我搞砸了该怎么办?我可是准备了很长时间,但现在...我不记得自己接下来该说什么,我真的搞砸了。
你会不会常常在各大平台上看到“在家配音,轻松月入过万”、“兼职写作,副业收入比主业还高”,似乎这个社会进入了一种只要低门槛,低努力,就能轻松获得成功。但是看看自己的可怜的工资,难道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能力比别人差?
无论是社会压力,还是工作压力,焦虑成了我们常常能感受到的一种情绪。
其实,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大脑自身机制。即使经历了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我们的大脑仍会为了应付过去老祖宗遭遇的危机而做准备,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远古时代,人类没有固定的住所,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防止自己在睡梦中被野兽吃了,所以我们的大脑宁可杀错,也不可放过,即使是最轻微的风吹草动,也会让我们逃的远远的。
我们大脑中的杏仁核就是一个二十四小时全天无休的监视系统,密切地监督你的安危,它决定了你要将注意力放在哪里。但是它常常会对你保护过度,妨碍你做出在特定情境下可以发挥作用的明智之举。我们需要了解大脑的运作模式,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们,规避它给我们发出的错误信号。
那么,如何识破大脑的骗局呢?
一、我们要从我们的感觉当中,挑选出事实。
就像,当我很长一段时间不开车,某一次出差,同事喝酒了,让我帮他开车,我的大脑冒出的想法是,不行,我很久没开车了,我一定不记得怎么开了,我会撞到别人的。然而事实是什么样的呢?我的开车技术,基本已经是下意识的动作了,我只要集中精神关注路况,送他回家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二、识别暗示的力量。
最经典的实验就是“在这十秒钟内,请不要去想一只黄色的大象,请不要去想黄色的大象,请不要去想黄色的大象”。你有没有偷偷地想大象了呢?当我没有提到大象的时候,你一定不会想到它,而当我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你大脑是如何配合的呢?
当你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减肥10斤时,你的大脑会觉得10斤太多了,减肥的过程一定很辛苦,所以对于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会感到焦虑,在《微习惯》一书中,作者教我们将任务进行拆解,反向的“骗”过你的大脑,我只做一个俯卧撑,这时,大脑会觉得这个任务特别简单,自然就带领你去完成了。
三、把你从经验中积累出来的智慧推到前方来。
我们对一些不确定的事情,总是会有焦虑感,常常会忍不住想“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这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想法,将事情会解决的这个信念在我们最初开始探索事情时,就植入自己的思想中。
只有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去体会、感受我们大脑给我们发出的信号,理性地去评估它的真实性,我们才能不被焦虑追着跑,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想要做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