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本书我花费了一个多星期读完了,它总共7章,而我基本上是每天一章,有时候恨不得想一口气读完,可惜读书太慢了,它不同于小说那样让人只为追求情节的,它里面也会讲述一些故事,看了这些故事都特别能感同身受,在科技和经济如此发达的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竟然也和我们一样如出一辙,他们也有像我们一样的各种育儿困扰,特别是看完《56号教室的奇迹》,再阅读这本书,这种感受更深。
书里多处引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说明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和讲述如何养育一个高情商的孩子,我认真地读着每一段文字,除了感同身受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有作者独特地处理育儿问题的视角——首先要承认孩子存着各种情绪问题的客观性,并帮忙孩子逐个做标签和教育孩子如何面对一个个的问题。
我承认,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确实不知道告诉孩子“其实每个人都会有各种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出现,这些情绪的出现都很正常,但是每个人应对不同的情绪,每个人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我平常遇到孩子生气、大喊大叫的时候只会对她说“不许这样哈“、“给我马上停止发脾气“、“你能不能不这样“、“再生气就出去“...等等,经过书中测试,我是属于那种严重“忽视型的家长“,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每次遇到这种突如其来的状况不是选择好好学习去应对它,而是期望赶紧让这些事情结束,以为经过时间的流逝,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消失。这真的是大错特错或者说是特别愚蠢的想法,希望现在改还能来得及。
书中大概要点:
1.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你的朋友一样,给孩子选择权
2. 产生共情,学会倾听,不要着急发表自己看法,孩子才会相信你,并愿意把内心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倾诉出来
3. 每次遇到孩子出现情绪的波动,及时帮忙孩子做情绪标签,比如:“这件事让你很不开心“、“这件事让你感觉很尴尬、让你觉得很没面子“、“这件事让你觉得很愤怒“之类的,认同孩子的感受,在倾听完之后适当对孩子进行引导。
4. 及时划清界限,有些事存在很大的危险和不安全性的,一定要坚决表明态度,让孩子意识到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生气的时候动手打人等等。
5. 高情商地处理家庭关系或者夫妻关系,能培养高情商的孩子,整天吵架批评配偶,孩子的情绪也会跟着受到影响,及时处理孩子的情绪很重要,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有情绪波动,但是到最后爸爸妈妈都会好好地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如何解决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孩子无形间就把处理情绪的方法应用到她的生活中了。和爱人之间的吵架一定不能是批评型的,可以是抱怨型的。所谓批评型的是指,说话不要带指责或蔑视的口吻,比如:“你总是邋遢、你总是懒死、你从来不知道....“,而抱怨型的是指,说话指针对某件事情,不会把之前发生过的类似事情从头数到尾,比如“今天你炒的这个菜要是多放点盐就好了“、“你刚才说话要是能想想我就好了“之类的话。
6. 父母做教育从来不要抱着“等孩子大点了就好了“的思想,孩子每到一个年龄段,都会出现该年龄段的问题,应对每个年龄段的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父母要懂得如何做才适当,适当引导孩子度过每个年龄段的难关,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处理友谊的方式也不一样,要找合适的时机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倾听永远占第一位。时刻关注孩子的生活圈,设身处镜地想想孩子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并适当地做一些引导,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像“孟母三迁“一样,身边的朋友如何处理问题,她也会慢慢学会处理类似问题。
这几个要点我们确实应该牢记于心,育儿的文章和书之前也看过不少,每次看了也都会跟自己说一定要认真地当个好妈妈,但是每次问题一来就知道急哄哄,完全忘记之前书中看到的方法和建议,感觉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循环的周期,看完书之后那几天情绪挺好,家庭也很和谐,过了几天,又打回原型了,唠叨、指责、发脾气、大喊大叫接踵而来,不知道孩子遇到这样的妈妈,心里是不是特别恐惧。
再次警醒自己:“自己是一个周期性性格变化的人“,再遇到类似问题,控制好情绪第一重要的是回顾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牢记自己的养育目的——就是养育一个健健康康的、善解人意的、遇到问题能自己解决的孩子,关于成绩的高低这些形式化相关的东西是次要的,并不能代表人的一生,不能因此而贬低孩子的人格。
也要牢记:我们的孩子很棒很棒,她并没有因妈妈的各种坏情绪而恨妈妈,虽然偶尔对妈妈很生气,但是生气过后,也总能听到她甜甜地呼唤妈妈,我们的心其实是很爱很爱她,也真的希望她一切都好好的,加油,当妈妈很开心,但是并不容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