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心语 | 教师也要“想点大事”
《想点大事》一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晗所著的一本关于法律思维的普适性著作。
该书的副标题是“法律是种思维方式”。
《想点大事》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对法律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但了解一些有关法律人思维方式方面的知识,却很感兴趣。
读过此书后,不禁想到,难道我们老师作为教育者,不也应该“想点大事”?
虽然,我们老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天天与班级里具体的一个个学生打交道,成天面对的无非是一个个学生的问题,一页页教材教辅,一张张试卷,一次次考试……做的事,也都是校园里的小事,但“教育无小事”,四颗糖就能让教育家陶行知演绎成一个经典的育人故事,我们是不是也要在看似平凡的教育小事上,抬起头来,仰望一下我们的校园星空,想点更宏大的主题,想点更重要的大事呢?
想点教育的大事,是超越庸常的生活本身,把目光从作业、试卷、奖状、课件中掠过,看到更宏大的教师精神生活。
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决定着被教育者的思想境界。
一个成天眼中只有分数、考试、升学率的老师,眼中看不到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更不会在乎一个个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成天眼里只有优生、差生、排名、位次的老师,眼里看不到“差生”一次次课堂捣乱背后的内心需求,看不到未来学生发展的不可预期。
老师的精神世界单调而乏味,自己职业的幸福感,也会大为降低,以至出现严重的职业倦怠。
想点教育的大事,是深入到教育的内部,看到教室里,一张张课桌间的空白处流动着的氛围。
能想大事的老师,不仅会把教室打扮得像家一样,还会营造一种富有温情的课堂氛围。学生进入教室后,感到的不仅是悦目,更是舒心。
能想大事的老师,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更大的教育格局。在他的教室里,学生可以大胆发言,肆意交流,在看似混乱中,有内在思想的秩序。
能想大事的老师,与学生是亲近的,学生有烦恼问题,第一时间会想到向他倾诉。他带给学生的是海一样的包容与力量。
想点教育的大事,是透过试卷看到学生未来更长远的人生之路,不因一时的成绩落后而鄙视任何一个学生。
能想大事的老师,总在不断努力提升自我,以一名终身学习者,为学生做出榜样。
能想大事的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经师”,也在尝试做学生的“人师”。
能想大事的老师,眼中的学生都是天使,他在等待天使的翅膀渐渐丰盈、绽放。
想点教育的大事,做一个目中有人的教育者,永远都在与学生共同成长。
这样的大事就从小事中孕育,平凡的小事中就寄寓着教育的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