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怨,人所难免的一种生活现象,也为一种心理发泄吧!一般来说,人们对此多为“听听、劝劝”而已,之后就不再去计较了。
在《曾文正公嘉言钞 • 家书》中,有一则关于此的“家话”,是为劝说不要“怨天尤人”的,值得认真读思之。
“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如此之言,见之可懂得,似乎都明白,但深究起来,确是很有教益,原因即在于其中有“两个逻辑”:
第一个逻辑即是“胸多抑郁,怨天尤人”。这是客观现实的逻辑——凡人,只要有所“抑郁”,必然会走向“怨天尤人”——抱怨客观,少有主观自我的批判。但现实地看,“孤掌难鸣”,凡事之成因,总有主观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纯任客观的一个原因,这是特例。所以,真正解除“抑郁”者,还当是多做自我解剖,多做自我批判,自我是可以自己掌控的,自我更新了,则一切释然。客观呢?任凭怎样抱怨,多是岿然不动的。所以,“怨天尤人”多是“亏本的”。这是要明白的一个深刻逻辑。明白了这个逻辑,曾公后面的话便不难理解了。
第二个逻辑则是“怨天尤人,不可以涉世,无以养德,非所以保身。”曾公此言,推演得是很实在的。
先看“涉世”问题。于生活中,能够带着“怨气”“怨言”而与人交往吗?显然是不讨人喜欢的。仕途官场中呢?恐怕没有上下级并同级会喜欢一个怨声载气之人吧?曾国藩于官场中生活颇久,最知“怨天尤人”在仕途中的遭遇,故而强调“不可以涉世”,可谓真实经验之语。
再看“养德”问题。尖锐地讲,“怨天尤人”本身即说明了“德之薄”,而“怨气冲胸”又何以有“德”之存在的空间?所以,曾公才言之“非所以养德”“无以养德”。现实地看,也唯有加强修养,才能妥善地解决“怨天尤人”问题,坦然以对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后说“保身”问题。一言之,“抑郁”“怨气”“怨言”是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的。这该是无须多言的。
做事成事,尤其是成就非凡人生与事业,最是需要胸怀坦荡、博大心胸的,但这不是天然的,是需要修为的。排除“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亦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