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曾经有人问我: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那么满,学习那么多有用吗?
我表面笃定:肯定有用。
内心其实也有挣扎和迷茫,什么时候才可以实现更好的生活,内心更丰盈,选择更有底气,不惧生活中的变量这样的目标呢?
我之所以还有一些笃定的回答是我确定旧有的经验和现状不能让我实现这些更多更好,我需要“改变”,但怎样改变却会有一些迷茫,因为发现那么多的想法,真正能做的事情很少,于是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
这本书提醒到我,只有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
周岭老师说:盯着改变去学习。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突然就明白了老子的那句经典:吾生而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好的东西太多了,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为我带来改变?我的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可以着手的地方在哪里?
这些其实是应该想在前面的,只有想清楚了,才有行动方向,只有方向定了,才会每走一步,不管快或者慢,都会距离实现目标更近一些,因为如果没有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努力再多也是原地打转----这是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把目标想清楚。
如何想?把抽象变成具象,写的过程就是抽丝剥茧的过程,也是梳理的过程,并且写下来至少可以清空大脑的工作记忆,也减少选择干扰。
当明确了总目标,还要学会拆解,把目标细化、具体化,更方便行动的启动也更容易有清晰带来的掌控感,从而更容易获得正反馈,具体到每天可以是计划+复盘+随时记录灵感----这是改变的第二步,把目标清晰化。
有一句常见的吐槽叫做:道理都懂,仍旧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即使目标清晰,在技能学习的路径中,仅仅“知道”是无法形成反馈闭环的,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让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形成强关联,反馈闭环才能经由“做到”这个节点得以形成----这是实现改变目标的第三步:行动力。
还有一种情况,受目前认知所限,由于目标太远,我们绞尽脑汁去想,也仍然想不清楚目标的样子,怎么办?
周岭老师建议我们说: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
只有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也才能想得更清楚。
怎么假设?
看人:看你想成为的人怎么做?怎么选?
看书:从书中认识更多的先知。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因为成长有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总结,那就做一个清醒的“傻子”吧,在很多聪明人利用天赋或资源求多求快求好的时候,允许自己慢,盯着改变的一个点,用更成熟的心态包容自己最初的笨拙,即使做不好,也要持续练习,给神经元留够关联时间,把希望和耐心都藏在日常的刻意练习里,世界会奖励这个“傻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