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计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禁。"杜甫的蜀相,道出世人对诸葛亮主要评价。而我最近重读了三国,对诸葛亮这一人物,有了其他的解读,对现代人颇有借鉴。
自古人生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能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作为智者化身的诸葛亮,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刘备集团的战略布局有着不同的操作,也导致了不同的后果。
诸葛亮刚出山时,向刘备献上《隆中对》,明确了刘备集团的发展线路图。策略非常正确,但在执行中诸葛亮却忽略了战略布局,出现战略错误,得罪了战斗的诸侯,失去了民心。根据《隆中对》,刘备集团一路夺取了荆州、益州。然后以两地为基地,分别从荆州至中原,从益州出击秦川。刘备对此非常信服,将其奉为基本国策,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可以说诸葛亮帮刘备打造了完美的汉室宗亲、道德楷模的品牌形象。但在后期诸葛亮发生战略布局的错误,汉献帝在位时,刘备就自立为汉中王,使自身忠义的名声,大大的受损。当汉献帝被迫退位时,刘备也没有让汉献帝到蜀国来,而是选择自己顶替汉献帝的位置,把刘备摆上了不得人心的位置,变成了曹操和孙权的对手。当刘备集团打回荆州时,原本以为故人们会主动帮助自己,没想到,非但没有帮忙,甚至连原来荆州的人马都反过头来打他,导致了刘备集团由盛转衰,最终刘备病逝白帝城。这不得不说,诸葛亮在战略布局,在造势上,发生了很大的问题。仅有策略是没有用的,失去了价值观的高地,失去了民心和诸侯的拥戴,注定与成功无缘。
战略大于策略——读诸葛亮的故事的启示
诸葛亮的后半场,刘备去世后,蜀国偏安一隅,诸葛亮此时提出了不被人看好的北伐战略。这一战略在《出师表》当中被很好的进行了宣传。《出师表》,写得荡气回肠,但其实没有取得实质性的好处,因此被许多的历史学家诟病。因此,《出师表》的宣传意义是大于其实际意义的。写《出师表》的诸葛亮,吸取了之前《隆中对》的教训,高举了光复汉室的旗帜,把自己变成了正义之师,获得了人心,夺取了价值观的高地,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功的把蜀国的各种势力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甚至连原来魏国地盘的人也前来受降。后来虽然蜀国最先被灭,但其主要成员都得以保全,高官厚禄、加官进爵,甚至连刘备的儿子阿斗也乐不思蜀。而蜀国集团的对手,魏国和吴国都是在内部出现了分崩离析,最终覆灭。可以说,诸葛亮成功打造的汉室正宗的概念,直至西晋时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一些少数民族也仍以“汉人”自称,从而使“汉”这个称谓成为中国人传承至今的共识。
诸葛亮一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业,光有方法、手段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获取价值观的高地,营造出一种气场,让他人信服、配合和拥护我们,这也是为什么我党我军,一直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之一。生活中同样如此,如果说,某个企业的中层对高层的收入太高有意见,派你去做工作,如果你就事论事说:“他们高管的能力强、贡献大,所以他们理所应当拿高收入。”估计没有哪个中层能够信服你。相反,如果你说:“你们都很优秀,但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效率比公平更重要。我国曾长期实行平均分配,过去生产队平均分配,企业平均分配,却导致了大锅饭,带来的是效率的低下,百姓的贫穷。所以我们企业的文化是效率大于公平。”对于这种永远正确的价值观,中层们恐怕也无言以对吧。这就是占据价值观高地的优势。
这就是我重读三国,诸葛亮这个人物给我带来的启示。同为千古名篇的《隆中对》、《出师表》,前者策略对了,但战略布局不对,导致了失败,后者战略对了,策略不对,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