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
ID:gh_c8863ff74543
文不切题,词不达意,语不通顺
跟着感觉走,码着流水账
没有对错,无关痛痒
开心就好
枯藤老树昏鸦
空调 wifi 西瓜
最近天气炎热
要防暑降温哦

最近的天气简直是不要太热,火辣辣的太阳高高挂,给人的感觉就是“三伏天”,一动弹就能出汗,出门不做好防护,回家就会黑一圈。
在没开空调的情况下,整个人上午的时候会比较清醒,下午的时候往往会很烦躁,啥也不想干,就适合躺着玩手机。
所以我趁着凉爽,在上午做好外国文学小论文的收尾工作,大约到中午的时候就把作业提交了,我竟提前了一天。
作为一枚资深的拖延症患者,提前一天交作业竟然给我带来了一丝的小窃喜,之前我差不多是临近截止时间才匆忙赶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我竟是前天才看完的,然后才匆匆忙忙的着手做ppt和琢磨写小论文的事。
在被3w字家族史折磨之后,竟然觉得2000~3000字的小论文实在是太少了,寥寥几页,很容易“对付”。不知道这是不心理学上的感觉后像,还是感觉对比?
这部作品是老师留给我们的“寒假作业”,我是直到开课了才想起来有这回事,才开始慢慢找资源去阅读。
我充其量可以算得上是浏览而不是阅读,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浏览了一遍,时间跨度很大,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我没有细品那些大量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驱动我去看的目的,就是为了我能完成作业,要不然只能去网上copy。虽然我有点厌恶这种copy的行为,但我也没少干。
如果像我一样带着一种功利性的动机去阅读作品的话,收获往往会很少。现在的部分年轻人总是很浮躁,静不下心来看书,就像我一样,看见长文直接自动屏蔽。
小组长分派给我的问题比较简单:如何评价小说的结局。诚然,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或许稍稍瞥一眼结局和网上搜一搜都能找到。
外国人的名字都很长,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识,作者的名字我也是时而忘记时而记住。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如此。

小说《罪与罚》中主要人物的名字不止一个,还有昵称、小名之类的。有些甚至只差一个字,比如杜尼娅和索尼娅。我刚开始也分不清,后面才明了些。
知道读完之后我也只记得几个出场率较高且名字较为简短的名字:罗佳(拉斯科尼科夫)、拉祖米欣、杜尼娅、索尼娅。其他人则没记住,也没打算去记。
之前听一同学讲过小方法,拿个小本本把人名记下来,这样就不会混淆了。还有同学看完把人物关系图画了出来。这些不失为都是好方法,我有借鉴的打断,但并没这么做,因为懒。
这部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长,怎么也看不完,每当看到一阶段我总是会翻开目录,希望看到的是所剩的章节无几,但总是还有很多。
不仅长而且还看不懂,尤其是那些对白、争论,简直不知道他们想表达什么,太理论化,太哲理化,我一般都是匆匆瞥过。
读完之后在网上查资料,我才知道这部小说有约42万字。我竟然看了42万字?这或许是第一次,还是很费劲,断断续续看完的。
我个人觉得小说是压抑的,尤其是刻画拉斯科尼科夫的心理,我觉得他就是“疯子”,看着看着就会被带入到那种痛苦、纠结、矛盾的情境中去,如果罗佳不疯,我估计我是要疯了。

小说想要表示的内容看似很简单,大学生拉斯科尼科夫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和她的妹妹,然后心理产生的各种变化,最后自首改造,皈依上帝。
说情节并不复杂,但陀思妥耶夫斯基却能写出42w字来,不得不高高竖起大拇指。3w字的家族史,我是好不容易才凑够字数的。
小说的结局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一般外国小说不都是悲剧多么,然后结尾要么是不交代让我们进行想象,要么是人物的命运很惨令我们同情深思。
《罪与罚》的尾声就像是我们国人喜爱的那种“大团圆”结局。拉斯科尼科夫去自首进行救赎,拉斯科尼科夫和索尼娅在一起,拉祖米欣和杜尼娅在一起。
我的小论文选题是分析拉祖米欣的人物形象,虽然拉斯科尼科夫才是小说的主角,但拉祖米欣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配角。
虽然分析人物形象的选题早已烂大街,但是我依然选定它,因为比较好写,况且在知网上我并没有找到分析拉祖米欣形象的文章,大多是分析拉斯科尼科夫。
拉祖米欣是拉斯科尼科夫的好同学、好朋友、好哥们。他积极乐观上进,有担当有志气,与罗佳完全是一副完全相反的样子。
我认为,拉祖米欣不仅是小说唯一的正面人物,他还是“最大的赢家”。拉斯科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年轻漂亮又有学问,还当过家庭教师,这和拉祖米欣是般配的。
没落地主绥德里盖洛夫和伪善狡猾的律师卢仁都不择手段威逼利诱杜尼娅嫁给他们,但他们最后什么也没得到,他们是卑鄙无耻的代表。拉祖米欣最终“抱得美人归”。
Nobody can go back and start a new beginning, but anyone can start today and make a new ending.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从头再来,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今天开始,创造一个全新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