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孔子

作者: 阅悦生 | 来源:发表于2018-10-17 00:10 被阅读259次

    01

    看《中国通史》的速度,比想象的,要慢一些。但终于也是看到了孔子这一章。

    这不是我所想象中的孔子,不一样的孔子。

    我原来的对孔子得认识,万人师表,一定是出身高贵,即使仕途不太顺利,也应该是做过高官,具有非常大的政治影响力。而实际上不是这样,历史上的孔子,不是那样的孔子。

    02

    孔子的先祖是显赫的贵族,但后来失势逃亡到外地,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身份也只是贵族阶级中最下级的士。

    孔子的父亲在快70岁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孔子跟随母亲到山东的曲阜居住,孤儿寡母,生活处于困境之中。

    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你的老师是圣人吧?他怎么有那么多技能啊?

    子贡回答说:当然是上天使他成为圣人,又使他如此多能的。

    孔子听说了以后,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年轻的时候生活贫贱,干过这些粗重的活,所以才掌握了许多方面的技能。

    孔子的巨大影响力,并不是来自于他的出身,是来自于他后天的一些品格,一些才能,或者一些其他的内容。

    03

    孔子对仁与礼的变通。

    孔子15岁之后,就立志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最重视、最精通的是礼。

    孔子从小对礼就很感兴趣,《论语》中记述了孔子对日常生活礼仪的要求,非常的严格。

    当然,他也从不刻板地遵循礼制。而对于不违背礼制本意的改变,他愿意取简省易行的一面,但对于违背了礼制本意的改变,他绝不迁就。

    孔子非常重视人。有一次,鲁国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听说之后,赶紧问伤着人没有,却不问马的事。

    孔子也很看重仁。齐国的管仲享用了超越自己身份的礼仪,被孔子看成是不知礼的人。但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尊王攘夷,维护了当时各个诸侯国的稳定,维护了普通百姓的平安,所以孔子认可他。

    说他:如其仁!如其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在他看来,如果不能心怀仁慈,就不用谈礼了。

    他还说:克己复礼为仁!

    礼是达到仁的途径之一。

    04

    孔子与“小康”社会。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前是一个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从夏代开始,大道隐没,进入了一个天下为家的社会。

    以夏商周几代君王为代表的君子,以礼规范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安定社会,这个社会可以成为“小康”社会。

    然而,到了春秋晚期,礼制被荒废,这样的“小康”也不复存在了。

    孔子向往那样的社会,把重建西周那样的礼仪社会当做自己的理想。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孔子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很自信。认为如果能有人用他,一个月就会有效果,三年就会有成绩,甚至会创造出一个东周盛世。

    但是,直到40岁之后,他才有出仕的机会。

    他出任鲁国的司空,然后担任大司寇。他试图削弱贵族的势力,遭到失败。

    从政时间不过3年。

    从此以后,他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宦游生涯。

    他到过很多的诸侯国,一路颠沛流离,备尝艰辛。他曾经被围困,也曾经被拘禁。他得罪权臣,仓皇出逃。他还和弟子们走散,一个人在路边东张西望,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

    他也曾经短暂出仕于一些诸侯国,都没有得到重用。

    05

    失望的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那时他已经68岁。

    从此,他专注于教育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教育为职业,使学术民众化的人。

    孔子广收学生,宣布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能拿出十条干肉做见面礼,就可以做他的学生。

    好奇怪的学费。

    他创办了私学,改变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到学校学习的局面。

    对待学生,不问出身,一视同仁。

    史称孔子门下有弟子三千人,特别优秀的有七十二人。他们中很多人出身寒微,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卿大夫的家臣。这些人,逐渐融合在一起,最终成为战国时期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

    孔子在73岁的时候去世了,弟子规主动为他守孝3年。在当时,只有子女为父母、臣下为君主守孝3年的规定。

    孔子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学生们,使他们成为自己理论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孔子的学生也都讲学收徒,到战国时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最为兴盛的学派之一。

    这样的孔子,是不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样的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ik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