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心理教育
你爱孩子的方式正确吗?

你爱孩子的方式正确吗?

作者: 丫丫沛 | 来源:发表于2017-06-01 23:42 被阅读0次

    你爱孩子的方式正确吗?这个问题从孕育那个小生命伊始,就一直盘桓在每一个父母的心中。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这个问题就更让做父母的我们纠结、痛苦。

    1

    成长环境的焦虑

    看着周遭的人,一个个地为了孩子,拼命地买学区房,请家教老师,各种特长班报名,还有奶粉、绿色食品、衣物、钢琴、旅游排山倒海般地涌来,年轻的父母惊呼,我们已经养不起孩子了!!!

    这是真的吗?

    先算一算吧:一个四岁左右的宝宝,上一所好些的幼儿园每学年7000元,如果幼儿园活动,则要另外加钱,大约每学年两次,需要1000元左右,平均每月大约1300元,,吃饭,主要是平常的零食每月1000元,换季衣服,好一些的,也要300元一套,冬季就更贵些。休息日,带孩子出去玩耍,算每月1000元,如果再加上一些意外开支,比如孩子生病,买玩具等等算1000元,那么一个孩子的开支大约每月需要40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大人的开支,一个月万元几乎余不下什么钱了。现在工薪阶层的工资似乎真的是无法去支付一个孩子的成长了。

    更要命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吃穿用度都在基本标准之上,让做父母的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焦虑不安的情绪膨胀扩张,进一步发展,就会造成很多的家庭矛盾,而这些矛盾,无论你多么小心地掩饰、隐瞒,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压力。

    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差距加大,阶层的固化和资源的占有失衡,让我们的选择更加多元的同时,也更加艰难。谁都知道,孟母三迁,方使孟轲爱上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圣贤。因此,有些家长,就会将这些自身承受的压力变成“严格要求”孩子的动力,以“爱”之名附加给孩子很多“重负”,并以“环境如此”为借口,无限度地要求孩子,结果,弦也有崩断的时候,一旦出现意外,就不是父母能承受得起的了。

    2

    爱的方式过于自我

    “我爱孩子,所以,我要给他最好的”这是很多的父母最真诚的内心独白。

    我有一个初中女同学,成绩非常优异。可有一次,这个女孩子没有考入班级前三名,她含着泪不敢回家。第二天,我们同去上厕所,她咧着嘴蹲下,我发现她的屁股上青紫一片,她哭着说是妈妈打的,还捋起袖子,胳膊上也是青一块紫一块。她那时就恨恨地对我说:丫丫,我恨我妈,长大以后,我一定会离她远远的。后来,女孩考去内地,很少同她妈妈联系,前段时间我们联系,她还在说:我能理解妈妈的心情,但我永远也不会原谅她的做法。

    我也不能理解,仅仅因为几个多年之后毫无意义的考试分数,这位妈妈怎么能下得了如此“狠手”?也许她会说,是为了女儿的“将来”,是“严格要求”,但她对女儿的心理伤害却是永久性的。

    再说个身边的例子,前年,我有一个学生,放学后,满头大汗,满脸通红。我拉住她,问:“你怎么不脱衣服?”她回答说:“我奶奶不肯,她说她都还穿着毛衣秋裤,怕我冻着了。”彼时,她的同学们那天都已穿着衬衫,天气预报气温30度。我责令她脱衣服,她居然还穿了两件毛衣一件外套,里面的内衣全都湿透了。

    这就是我们父母的爱的方式,以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方式来表达爱。这很显然是一种自以为是,是一种专制,是一种支配和干涉。这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往往会使孩子过于依赖、顺从、没有主见和缺乏主动。孩子成年后,这样的性格缺陷会让他们行为幼稚,优柔寡断,成为典型的“妈宝男”。

    3

    爱,带有附加条件

    我们的身边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种“补偿”型的父母,在当今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他们无暇分身,或者,因为婚姻破裂,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于是,他们用物质补偿来代替。

    而过度的物质使孩子学会攀比,追名牌,花钱大手大脚,甚至啃老。最典型的事例,一是张国立的儿子张默,另一个是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串来,他们的故事到后来成了事故,究其原因,与父母的娇生惯养和对子女的补偿心理息息相关。

    父母的补偿心理,是源自愧疚感。这种心理会让父母感觉自己亏欠了孩子,殊不知,爱,这种东西,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物质的累积。如果父母把物质当成了爱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孩子也就会顺承地用物质来衡量你的爱。这种物化的爱,没有温度,只有疏离。物化越多,疏离越深,渐渐变成冷漠。孩子对于父母的那种天然的爱,就成了有条件的爱,即,你满足了我的条件便是爱我,你无法满足,那就是不爱。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爱的方式。

    还有另外一种,也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爱:奖励型父母。

    这类父母更直接些,他们喜欢以物质奖励作为诱导孩子学习或者提高成绩的条件,自以为这样是传递了对孩子的爱。郑重提示,这种方式是一种“他律”。心理学家马克·列波尔提出“过分奖励理论”说,过分奖励会使人的内部动机转变成外部动机,从而减弱受奖励者的内心激情。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不断的用物质刺激孩子做事或者学习,就会给孩子传递出一条信息:学习的优劣不是自己的努力结果,而是物质刺激的大小,妈妈或爸爸对我的爱也是有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怀疑父母爱自己的纯度,倘若出现奖励疲倦,家长就会发现孩子完全失控,沟通困难,心理隔膜,引导失效。

    孩子的心理是很干净的。物质和学习是两件事情,物质应当和“需要”和“计划”挂钩,学习则经强调求知兴趣和自主控制。如果计划要买的东西,哪怕孩子成绩不好也要买。学习中孩子哪怕获得多少奖,都不用物质去奖励,更多的应该注重精神的鼓励。

    不依附任何物质条件的爱,是孩子对父母爱的信任,也是父母与孩子关系融洽的基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爱孩子的方式正确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tjy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