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不能没有耶路撒冷,就像秦国不能没有商鞅。——唐修竹
如果说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那么战国初期的秦国就是那个坐在教室西北角的傻大个。
憨态可掬,人畜无害,平时没少被同学欺负,除了挨揍可以说毫无存在感。
可区区数年时间,这个西部内向草根青年突然间脱胎换骨,一跃成为了班里最有出息的孩子。
把之前瞧不起他的大魏、小赵、阿韩等纨绔子弟远远甩在了后面。
因为其他孩子在嬉戏打闹,他请了一位家教。
这位名垂史册的家教,就是商鞅。
今天这篇《商君列传》,讲的就是商鞅的故事。
《大秦帝国》商鞅剧照01 寻找正确的奋斗方向
商鞅能在浩瀚的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关键的是选择而不仅是努力。
商鞅并不秦国人,他是卫国人,所以又叫卫鞅。
卫国这样的小国很明显不足以施展商鞅的平生所学,他渴望更大的舞台。
最终他选择了秦国,这无疑是他最正确的选择。
其一,秦国弱小却有明主,21岁的秦孝公血气方刚,求贤若渴。
其二,秦国落后意味着变法阻力也小,先破后立更为容易。
秦国的落后和弱小反而给商鞅的治国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以生根的土壤,最终成就了他吞吐八荒的志向。
秦孝公变法02 顶级乙方的自我修养
彼时秦国虽然是七国中的弱国,可作为乙方,商鞅别说把自己推销出去,连见到秦孝公都有不小的难度。
于是商鞅先搞定了一个人,这个人叫景监,是秦孝公最得宠的内侍。
要知道在当时,大部分士大夫是瞧不起宦官的,可商鞅却放下身段,登门拜访。
正所谓,当你放下身段,路就会越走越宽。
通过景监的引荐,商鞅终于见到了秦孝公,开始兜售自己的治国理念。
商鞅是怎么搞定景监的我们不得而知,可他的这位后台是真的硬。
正常人去公司面试一次失败就玩完了,商鞅足足面了三次。
第一次,商鞅聊帝道,即尧舜的以德治国之道,孝公昏昏欲睡。
第二次,商鞅聊王道,即文王的以礼治国之道,孝公不胜其烦。
第三次,商鞅聊霸道,即法家的以法治国之道,孝公精神焕发。
由此可见,好的乙方至少给客户提供三套解决方案。
方案一套又一套03 小信诚则大信立
商鞅正式接过了秦国的指挥棒,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
最严重的问题是,老百姓压根就不相信国君的政令。
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政府威信问题。
于是商鞅在国都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称能把此木搬到北门者,赏五十金。
老百姓将信将疑,有一位壮士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把木头搬到了北门。
结果商鞅真的赏了他五十金,老百姓这才相信商鞅是言出必践,令出必行。
自古以来,人无信不立,令无信不行。
如果国家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那就离垮掉不远了。
同理,做人也一样,小信诚,则大信立。
两千年后,有位年轻人读到商鞅南门立木的情节,不禁感慨商君之用心良苦,写下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
老师看罢,顿觉此人,“见识一流,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当即给了满分。
这个年轻人,叫毛泽东。
南门立木04 制度的力量
国君放权,群众信任,万事俱备,商鞅开始给秦国这架古老的马车注入新的力量。
商鞅做的第一件事是土改。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制度,将老百姓彻底钉在了种地这件事上,生生不息,乐此不疲。
土地私有制的建立,让老百姓有了一种为自己种地的感觉。
商鞅做的第二件事是军改。
人民的特点是什么?越是地位低下,越是仰慕权贵。
而商鞅用军改给了底层人民一个晋升成贵族的机会。
简单来说,想升官,上战场,军功面前人人平等。
土改与军改让秦国百姓变成了只有两种人,农民与军人。
前者富国,后者强兵。
秦国这架马车在制度的皮鞭下驰骋千里,所向披靡。
商鞅05 最后的叹息
秦国虽然不能没有商鞅,但却可以失去商鞅。
公元前338年,孝公逝世,秦惠王继位。
此时秦国已经在商鞅的治理下独霸一方,商君两个字在秦国也变得万人敬仰。
可一人之天下,这种敬仰只允许聚焦在秦王一个人身上。
同年,商鞅被诬为谋反,战败死于自己的封地,尸身被运至咸阳车裂,全家被诛。
而秦国,则继续进行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
商鞅被捕修竹说
商鞅这个人,太史公对他的评价其实不高,“刻薄少恩,反噬自身”。
而且稍微翻看一下《商君书》,也可以感受到此君的用心险恶。
他有一个著名的论调:要让所有的国民始终处于贫困线上,最好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粮食。
而且百姓们最好不要有文化,因为“民愚则易控,民智则国乱”。
所以他的败亡是多行不义,咎由自取。
对此,我的感觉是,商鞅可能知道他的结局。
与其默默无闻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如干一票大的,虽然不得善终,但至少爽过了。
他就像一个搅弄风云的棋手,秦国上下都是他的棋子,天下就是他的棋盘!
这场游戏他一定要赢,至于他自己的安危,什么生前身后名,完全可以抛之脑后。
就棋局而言,他赢了,秦国横扫六合,一统八荒,他的治国理论更是影响千年。
就棋手而言,一世英名,一念之间。
相关链接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影评变现营 第8篇 1917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