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清华大学刘瑜老师在「识堂开讲」发表了题为《不确定的时代,教育的价值》的演讲。我从一个朋友的微信里看到后颇有共鸣,在此梳理出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内容,并不揣冒昧把我的延展性思考杂糅其中。
一、刘瑜老师用军备竞赛和踩踏式竞争描述教育现状,新颖而且精准。
地方政府比名校,学校比升学率,学生比排名,家长比择校和培训班…教与学的过程仿佛“军备竞赛”,老师们是你布置了一小时的作业我就布置两小时,家长们是人家做了十道题咱就做十一道,结果人人疲惫不堪,人人又都心有不甘。国家间军备竞赛使地球笼罩在核毁灭的阴影里,顺带还推动了日益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现在国际社会努力通过谈判限制军备竞赛,虽然效果不彰但始终没有放弃,而教育的军备竞赛似乎还没有看到收缩消减的迹象。不仅如此,教育的军备竞赛还发展成为一种踩踏式的竞争。一个省里,我这个学校要拿高考清北的第一,就必须抢师资抢生源相互挖角;一个家庭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开始绑到择校和成绩排位的战车上,拼财力、拼精力、拼健康,最该被称颂的母爱都被异化,以至于流行着“如果不给孩子辅导作业我就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的苦涩幽默。“踩踏式竞争”所踩踏的,正是我们最想成就的孩子。孩子们因此失去了童年的自由自在,失去了少年的无忧无虑,失去了青春的神采飞扬,整个人生最该活色生香的岁月完全了无生趣。竞争固然是无法避免的,但却不该成为一个社会放任其残酷性的理由,政府、学校和家长,急需在弱化、淡化它的残酷性上达成共识。
二,刘瑜老师开出的处方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这个处方或许不是刘瑜老师的首创,但在创新驱动的时代强音里,她对这一处方的阐释很是切中肯綮。她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而强迫的、灌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不少人虽然文凭也硬职称也高官位也显,但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做不到极致的尴尬现象,大学生缺乏做学问的后劲,大学者拿不到诺奖就是明证。显然“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个处方很不具体,貌似还有乌托邦的色彩,一位网友就留言说:很多观点非常认同,但是真的要下决心用在孩子身上还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经常出现间歇性偶发性焦虑型摇摆。但我认为这是改革应试教育,改变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应该尽快明确树立的观念,而这一观念要成为教育改革的具体蓝图和政策,则需要这个观念在全社会的普及,有了社会共识,才会加大教育政策调整的速度和力度,也才会提高举国上下完善理论和跟进实践的可能性。
三,刘瑜老师围绕教育价值的讨论,尽管不太系统,但颇有值得深思之处。
1.基于对社会流行的成功学的批评,刘瑜老师阐释了她的教育观。她直击要害的一段话是:我们这个社会成功的标准过于单一,这个单一的标准“就是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当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丝……”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哪怕你是一位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普通人,哪怕你是父母眼里孝敬的子女,是孩子心中慈爱的爸妈,是社区里受欢迎的居民,是单位受尊敬的同事,只要你钱少位卑,你就算不上成功人士…换作学生,你品格再好身体再棒,你再努力学习,只要当不上学霸,那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刘瑜老师坚信绝大部分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刘瑜现身说法说,她因为明白了这个大概率,也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她乐观地认为这是一种止损抉择。由此她认为正确的教育观是: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2.基于比较优势的分析,刘瑜老师提出了她的成功学。她认为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能够干得最好。”换句话说,比较优势不是跟别人比较而是跟自己比较,是自身所具备的要素之间的比较优势。比较之后,要有所放弃,决绝地断舍离。她认为“所谓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相对应。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舒适、用从容、用轻松去交换成功,而追求舒适、从容、轻松也未必是什么罪过。”的确,退一万步讲,一个不干扰别人不威胁别人的人,遵纪守法一心一意过自己小日子的人,总比那些强自己所难跟刘翔比跑步的和谐吧,更比那些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奋斗者”无害于社会吧!
3.从这样的成功学出发,刘瑜老师辨析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懒汉论。她认为即使一个人因为“自在”放弃“成功”也未必是坏事,她甚至肯定了懒汉对社会的贡献。懒汉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呢?——大大降低了社会竞争的烈度。她让“大家想想,我们现在已经活得气喘吁吁了,如果每个人都是拼命三郎,我们得累成什么样?”话丑理端,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从竞争的意义上,懒汉不就是退出了战场成全了他人吗?一个懒人,他没事宅在家里,是不是让他人的出行就畅通了一点儿呢,还有,他消耗的资源制造的污染也更少吧?
4.给我最大启发的,是刘瑜老师对失败学的看法。演讲中刘瑜老师谈到普通人、懒人的价值时,多处涉及所谓的“失败学”,但因为时间和主题的关系,她不可能展开了讲。我倒希望理论界能正视失败学的探究,于教育它有助于为所谓的弱校和差生的正名打个基础,于整个社会我感觉也是当务之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杂糅的文化,立志功名的儒是强者的旗帜,逍遥的道和悲悯的释,则给芸芸众生提供了穷通的天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同命运的人因此各有所托各美其美,大千世界也就有了并育万物的广阔天地,不至于过于紧张和逼仄,过于浮躁和喧嚣。你走你的金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倘若把大家都逼到同一条道上,再宽阔的金光大道也会也会光怪陆离拥挤不堪。如今这个世界给强者的光环已经足够耀眼,得给那些不能、不想包括不敢做强者的人留出尽量多的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