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前后,华北地区的天空突然被雾霾笼罩,从此国家的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甚至更高层的决策、能源战略等都因此直接或间接受到影响。
国际上一直在热炒“气候变暖”到现在的“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最终目标还是排放的博弈。说到根源还是以美国和中国为首的两个集团在能源、环境、资源、科技等方面的博弈,最终的反映到“气候变暖”。
简单说,“气候变暖”的根源是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由化石能源燃烧直接造成。美国不仅拥有储量极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还通过各种政治、军事手段掌控世界上大部分化石能源资源的开采、销售、定价。作为发达国家,美国的高科技水平决定了境内不可能有太多的重型污染排放企业,而中国顶着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头衔,悄没声的飞速扩张经济、发展科技让美国很眼红,同时粗放的污染排放也为国际社会所诟病。
相当于在黑社会老大背后有个很低调很久的家伙,趁老大长期不务正业之际,带领一帮小弟走上正路;老大对此不能直接横加干涉,却只能暗地里各种掣肘。
《巴黎协定》最根本宗旨在于挟制中国发展,是国际利益集团博弈的产物。
但客观讲,我国的污染还是比较严重。
咱们尝试着从历史发展推理出一些端倪。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3世纪),我国人口大约是2000万;到唐代鼎盛时期是8000万;到了清末是4.3亿。当时的中国能依靠本国的粮食物资维持这样的人口规模,绝对是一个奇迹。
再看另一组数字:农作物产量。汉代的谷子收成是每亩120斤,到了清代,一块好地的产量是150斤左右,也就是说,两千来年没有什么大的提升。
粮食产能不涨,人口翻了好几番,那说明什么?就是说明中国在此期间一直在拿环境来换耕地、换能源。
看看葛剑雄教授研究成果:宋代人破坏环境第一大类现象是围湖造田。因为只能集中力量发展南方,他们就在江南地区广泛推行通过填土围水来造田增产,在徽宗年间,几乎是把绍兴的八百里鉴湖给填掉了一半。从宋代到清代,江浙地区的大片的湖泊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从宋代开始的第二大类环境破坏是对南方山区的滥开发。开山一般是两个形式,一个是砍伐焚烧,彻底破坏山地植被;另一个是种植玉米、甘薯这种根系粗大的作物,造成水土流失。明清时代的人就发现,山地种三年包谷,就会露出石头来,山洪也会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个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回到“全球变暖”,葛剑雄教授就觉得这很值得怀疑,因为它缺少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撑。全世界没有一个气象观测站能积累200年的连续数据,能有170年左右的才50个,又几乎全集中在西欧。全世界只有中国拥有积累长达数千年的气候资料。葛剑雄教授认为,中国历史在几千年里的平均气温是不断波动的,并没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比如商代黄河流域的平均气温就要比现代高得。
每个时代的人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最正确。我们说古人的环境认识有限,我们今天对环保的很多想法,是不是就都对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