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文化强调做人,尤其是成为君子。君子就要有君子的样子,称为“君子三变”,又称“君子三态”。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意思是:“君子从外表看起来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严,一丝不苟”。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诵孔子所说的话,都基本上是做人做事的大道理,有些严肃,有些温情,有些严厉,让我们时时都有俨、温、厉的感受。
所以子夏的话,不仅是对君子的看法,更是对老师孔子的评述,所以程子说:“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
自然界中的水有三种状态,气、水、冰;而人也有三种状态,俨、温、厉。
水的三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的三态是由态度决定的。所以朱熹说:“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之和;厉者,辞之确”。
想成为君子并不容易,“君子三态”也自然难以做到。
一般的常人,远望就能看出很多懈怠和懒惰的样子,到近处一看,凶的凶,嬉的嬉,颜色猛厉无常,所说的话更是铜臭漫天,与道德甚远。
君子则不然,远望时就能看出穿衣戴帽都很严正,就近而观则态度温和,与之交流,他们从不夸夸其谈,而是言语确切,令人信服。
赵朴初说梁漱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梁漱溟晚年最为流行的一张“标准照”,是戴着家居小帽的,照片中的他双唇紧抿,嘴角向下,镜片后的双目炯炯,凛然不可犯。其“俨然”可谓一“望”而知。
见道越明,其言越厉。梁漱溟与冯友兰都是大儒,但在“批林批孔”中,一个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拒不从命,一个则违心的跟了风。
虽是老友,梁对冯自不能原谅。直至冯友兰九十华诞时,亲自电话邀请梁漱溟,没想到竟被一口回绝:“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参加寿筵。”其语气之“厉”,绝非一般。
再后来冯友兰修书认错,恳请暮年一晤。梁漱溟也终于摒弃前嫌,亲往冯宅,畅谈如初,可谓“即之也温”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