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
这个节日的来历,可追溯到基督教的“圣乔治节”。
圣乔治是古罗马的一名军官,因反对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对基督徒的迫害,于公元303年4月23日被砍头处死。一百多年后,他被教皇格拉修一世封为圣徒。
在民间故事里,圣乔治被塑造成了“屠龙英雄”。
传说,一头恶龙控制了唯一的水源。居民们为了取水,不得不向恶龙献祭。有一天,献祭抽签,抽中了公主。当公主被送到龙巢时,圣乔治出现,杀死了恶龙,救下了公主。

西班牙人继续发挥这个故事,称被救下的公主送给屠龙勇士一本书作为谢礼,象征着知识和勇气。
后来,人们会在圣乔治节这天互赠礼物。男士送给女士一朵玫瑰花,女士则回赠一本书。
1995年,西班牙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方案,建议将4月23日设立为“世界读书日”。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日子。
有意思不仅在于背后的故事,还因为很多历史的巧合。
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逝世于1616年4月23日。来到这个世界和离开这个世界,选择了同一个日子,莎士比亚真的没有计划过吗?

更巧合的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代表作《堂吉诃德》)也辞世于1616年4月23日。
假若当时的文青有互联网,能够实时知道这个消息,大概会痛哭一场吧:竟然在同一天,失去了两位文学巨擘。

再说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他是位了不起的“全才”,既是画家、雕塑家,又是发明家、工程师、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他的生日也是4月23日(公元1452年)。

再往前推,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程朱学派的集大成者,辞世于南宋庆元六年三月初九,即公元1200年4月23日。

和这些大师相比,生于1899年4月23日、以小说《洛丽塔》闻名的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生于1902年4月23日的冰岛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等——反倒不值一提了。
朱熹《观书有感》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莎士比亚也曾说: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4月23日,和这么多爱书人、写书人都这么有缘分。在这个奇妙的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有时候,听到有人说“不喜欢读书”,我一点也不相信,只在心里偷偷地笑了:哪有不喜欢读书的人呢?只是尚未“食髓知味”而已。
书有那么多种,那么多类。
读书就好比打望美人:千姿百态,环肥燕瘦,英姿飒爽,婀娜娉婷……总有一款适合你!
哈哈哈!祝你于千万人中,得觅美人!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