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鲜支读书心理学心理
走“少有人走的路”,拨开爱的迷雾

走“少有人走的路”,拨开爱的迷雾

作者: 鱼鲜支 | 来源:发表于2017-02-12 09:05 被阅读96次

    可能极少有人会承认:我不懂得爱。

    在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以前,我也没有逼自己思考过这个问题。

    即使是有弗洛姆《爱的艺术》这种名著的指引,我仍然直觉地相信:爱是很容易的、人人都会、天然就会的事(可能是我太没有慧根吧)。

    如果那时有人问我:爱是什么?我会简单地总结为三句话:

    爱是“想要和你在一起”;爱是“愿意为你做很多事”;爱是“希望你过得好”。


    可是,今天若再让我审视这个问题,我会认为这三个回答都是很有疑问的:

    第一,想要和你在一起——是给彼此更多自由空间,还是限制对方、束缚对方?是一起面对更大的世界,还是一起对外部世界关闭?

    第二,愿意为你做很多事——是出于我的意愿,还是出于你的需要?是为了让我自我感觉良好,还是为了促进你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第三,希望你过得好——是基于我的自以为是,还是基于你的自由选择?我的愿望于你而言,有没有可能是一场臆测、武断和强迫?


    当我反问出这些问题,即是承认“昨日之我”错了:

    再没有比爱更容易的事了??——不,再没有比爱更不容易的事了!

    斯科特·派克定义说: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也就是,真正的爱,能使爱的人和被爱的人都拓展心灵、自我完善。

    如果以他的定义为标准,那么很多我们称之为“爱”的,都不是真正的爱。


    坠入情网不是爱

    爱是自我界限的扩展,使人心智成熟。但坠入情网只是自我界限暂时性的崩溃。我们感到和所爱的人融为一体,寂寞消除了,狂喜产生了。我们的心智退回幼童时代,幻想爱无比强大,可以战胜一切。

    但是,这种幻觉是不可持续的。琐碎的日常很快就会提醒我们:我们并没有和对方融为一体,而仍然是存在差异的不同个体。

    崩溃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一场热恋也就结束了。两人要么选择分手,要么学会真正的相爱。

    有时候,很年轻的人也会感慨说:TA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也许,TA从未获得过爱的能力,只是对不断热恋、又不断幻灭的循环感到厌倦罢了。


    过度依赖不是爱

    人人都有依赖他人的渴望。无论我们多么强大,都希望有更强大的人保护自己、关心自己。一般人会承认内心有这种渴望,但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

    而过分依赖的人却把这种渴望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他们把自身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与别人的情感关系上,一旦失去他们所依赖的人,就会感觉活不下去。

    然而,他们的“爱”又是极其脆弱的,因为过度依赖的渴望会促使他们尽快寻找下一个宿主。

    这种依赖不是爱,而是一种病,被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被依赖也不是爱

    另一些人则把被依赖当作爱。

    他们爱一个人,就像养宠物,希望它们永远陪伴自己、依赖自己。他们希望所爱的人就像宠物一样,永远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自由意志。

    这是一种束缚,而不是爱。它阻碍对方的心智成熟和自我完善。正像斯科特所说: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自我牺牲不是爱

    有时,我们一厢情愿,把自我牺牲当作爱。

    我们自称是为所爱的人着想,但事实上可能只是为我们自己考虑。譬如,为了孩子而坚持不离婚的母亲,口头上会说她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巨大牺牲。可究其本质,她可能只是缺乏独自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这种“自我牺牲”戴上了“爱”的面纱,因而具有某种崇高感,满足了我们的自恋幻想。

    可是,做出“自我牺牲”的人也并不是不求回报。TA会要求对方感激TA所做的一切,TA自认是被亏欠的,因而在心理上感觉高人一等,值得被特殊对待。这种感情要挟,只会让被“爱”的人感到无比沉重,宁愿不要这份“爱”。


    批评指责不是爱

    过去,很多父母习惯用体罚教训孩子,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体罚不是爱,也不是教育,而是情绪的发泄。

    实施体罚的父母,往往缺乏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自控力。他们控制不了情绪,而是任由情绪发泄,给孩子造成伤害。可笑的是,他们还要反过来强迫孩子接受、感激这种所谓的“爱”。

    现在,体罚孩子的父母可能少得多了。但冲动而严厉的批评指责仍然很常见。

    关于批评他人,斯科特的分析十分深刻而耐人寻味。我把这段话摘在这里:

    批评他人很容易,不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评当成家常便饭。可是,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

    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 “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

    富有爱心的人,经常处于两难境地——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只有勤于自省,才能走出这种境地。

    “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出于模模糊糊的假想?”“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

    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对别人提出批评,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仅凭直觉就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另一种是经过反省,确认自己有可能正确。

    斯科特对批评的批评,真是尖刻而敏锐。可能很多人读了这段话,都会感觉其中有自己的影子。事实上,我读完之后也有“万箭穿心”之感(请自行脑补画面吧)。

    我们常常在进行“没有反思的批评”,仍然只是情绪发泄,仍然只是出于自恋,而不是出于爱。

    尤其是当众的批评指责,更不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所谓“为了你好”,而只是不假思索的羞辱和伤害罢了。


    写到这里,我仍然没有说清“什么是爱”。实际上,读完全书,我也没完全明白“什么是爱”。也许,读更多的书,付出更多的爱,接受更多的爱,也不能让我完全理解“什么是爱”。

    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爱着。

    所以,我们不断学习爱,只是为了:

    至少,不要给我们所爱的人带去太多的伤害。

    推荐阅读:

    走“少有人走的路”,哪怕荆棘密布

    走“少有人走的路”,别在原地停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b7725b727a88:这篇文章来得太迟,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鱼鲜支:@君子无修 你现在可能不相信,但终归会有来者的
        b7725b727a88:@鱼鲜支 弃我去者已经再也追不回了
        鱼鲜支:@君子无修 怎么会太迟呢?什么时候醒悟都不晚
      • 8bc588ef5614:少有人走的路。喜欢这本书
        鱼鲜支:@玩儿去 嗯,案例虽然纷乱,但用案例说出了很多道理。

      本文标题:走“少有人走的路”,拨开爱的迷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te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