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让优秀的文学属于全世界
在翻译出现以前,每种语言之间的壁垒,是无法跨越的。直到翻译出现,我们的文化交融,才得以更加深入。我们因此而了解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外国人也因此而了解了孔子、老子。
就像我读有关柏拉图的《理想国》,读过之后,我觉得自己是懂了的。但实际上,因为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多底层的思想,很难说我理解得有多么准确。
就像外国人,他们可能会背李白的诗歌,但是却很难理解中国的儒家思想。哲学,是最难翻译的。尤其是中国的哲学,在我国古代,素有“文史哲不分”的特点,现代的中国人尚且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够稍微理解一点深埋在文言文下的哲学思想,更不用说外国人,他们读《论语》的难度,确实是更大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优秀的汉学家,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他们不仅翻译了《论语》的正文部分,同时,他们还结合中西方哲学的对比,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视角。这本书,就是安乐哲和罗思文的《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
2.《哲读论语:安乐哲与罗思文论语译注》
这本书,刚开始我是当作工具书,作为我阅读《论语》时候的补充资料。及至我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优秀,不仅仅是两位汉学家对于《论语》的翻译,更因为,他们结合中西方的哲学发展,写下了非常多对文言文翻译问题的思考。
《哲读论语》这本书的作者,安乐哲和罗思文都是非常知名的汉学家,他们参与翻译了很多部中国的典籍,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认可两位学者对此做出的积极贡献。
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中译出版社把这本书的导言做了重点的翻译,同时,又附带着《论语》全文的中英译文对照,可以说,这样的出版方式,是非常新颖的。我们通过这本书,可以理解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他们是如何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这种体裁的新颖,让外国人一时无法很好地接受。
而且文言文的翻译也是一个问题。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翻译,就会有谬误,而文言文的解释,本来就充满着非常多的可能性。两位学者治学严谨,连带着中国的历史以及《论语》的版本考古,这本书都有所涉及。
不仅如此,在导言部分,两位作者还深入地探讨了《论语》中一些非常重要的哲学关键词。比如说“道”、“天”、“仁”、“礼”等等。
总的来说,相比于对《论语》内容的翻译,这本书我更看重导言的部分。很多新鲜的表达,引人深思。
3.为什么要研究《论语》?
外国人研究《论语》,主要是因为,《论语》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的这种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字面内涵本身。它已经化为了一种精神,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骨血中。
身为中国人,那些我们从小就听到的道理,那些塑造着我们世界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哲理。
外国人尚且能够如此静下心来做研究,我们又怎能弃伟大的思想于不顾呢?儒家思想,源远流长。《论语》作为必读书,我们在研究方面,更应该当仁不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