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三有斋读书认真搞科研
不发表,就出局——李连江

不发表,就出局——李连江

作者: psychology凡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9-05 16:14 被阅读49次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科研公众号推荐阅读李连江老师的《不发表,就出局》。

作为读者,从背景信息和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推荐分享。



一、背景信息

      本书内容是2015年10月份李连江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跟年轻老师谈如何做中国研究以及如何在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的六讲内容,实际讲授时间约18小时,由管玥精密整理讲座录音记录稿,后由刘海光编辑和田雷博士精心制作出版。



二、主要内容


      李连江老师讲授内容匹配到青年教师做课题与发表论文的实际需要,最务实的六部分关键内容。明面上讲做学问,归根结底是讲做人处事。

从逻辑上分析包括学术期刊投稿与学者生涯规划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术期刊投稿核心标准

发表学术论文和做人一样要有标准。学术期刊投稿标准与审稿标准对于一个人的学术发展至关重要。

学术期刊最核心的三条审稿标准是:重要选题,研究原创和写作清晰。


1.重要选题

课题是否重要的两个裁判是谁?——政治顾客与学术同行。

最低标准:国家领导关心,政策倾向。

最高标准:普通民众关心,解决实际。

缺乏国家政策与领导支持的课题较难突破。

能够解决民众实际需要的研究是凤毛菱角。


2.研究原创

(1)原创标准:一个中心(新),两个基本点(实证+理论)。

(2)原创的自信:对外公布“这是我的东西”。

(3)概念分析

      很多时候原创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模糊的,需要给出确定的操作性定义,以及能够概括所有内涵的一个关键词。  

      如果你先到了一个研究领域,看到了新事实,新现象,你把它说清楚就是原创。

学术研究的价值在于提出一个新视角。

解决原有课题未解决问题也是大贡献。

原创性很多时候是与时代的偶然性相关。比如心理学界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就涌现出一批研究灾难后应激障碍的学者,凭借这一历史事件做研究。

备注:为什么我不要求学生写文献综述?

使用文献,而非堆积文献。

高度精准的选择文献,看文献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超越,所以应该看文献里最新、最领先的成果。


3.写作清晰

第一,有质量。

写作清晰的基础是有质量,追求文章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最优秀的学者能够从85%做到100%。不是拖延提交而是提高学术质量下功夫是值得的。一项研究能做到100%,就不要只尽95%的努力,因为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就是开发自己,突破自己的极限才是做学术的价值。

第二,写作习惯。

写作习惯:动笔写时大脑是主动思考的。只有动手写才算是工作,其它看书、上课、讲课都不算工作。(备注:李老师的论文定稿往往只有二三十页,但是初稿可能有一百五六十页。)

第三,高标走出舒适区。

最先投给要求最高的期刊有利于你修改提升突破。

第四,读者意识。

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是精益求精的作者角色,一个是吹毛求疵的读者角色。

第五,文章结构。

宏观结构概括精要的摘要:一篇文章能否在三分钟内讲清楚。

逻辑思路清晰的文章骨架:需要是线性的,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能后退,不能拐弯,不能跳跃。

能够让人顿悟的重点句子:underlined sentences。



第二部分:投稿

投稿中的英文学习。

很多教师英语学习遇到障碍,尤其是自己写作投稿和会议分享的困扰。

李老师给的建议特别干——背课文。

其实我的亲戚中有多位高校英语教师,自己也在新东方学习过英语。背课文是一个看上去比较笨拙,实际上相对扎实的方法。人的天性是害怕枯燥,重复最容易让人感到枯燥,然而对于语言学习,常见常听常说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正如启功先生所言:“功夫是准确的重复。”

关于国内学术制度的弊端和不健康,李老师没有做过多的说明,而是坦言自己的应对方式,投国外高标准的核心期刊。


第三部分:学者生涯

叔本华说:“绝大多数人生是两个困境之间摇摆,要么窘迫,要么无聊。”

首先,作为学者首先是要生存,有谋生的手艺,有自身的价值提供给社会。

其次,是有使用的特权。作为学者的使命就是创新和传承。

学者要获得“自我实现”就要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怀疑”。

自我管理是自律,需要保护好自己最优质的那一段时间,顶多就三四个小时最优质时间。

自我怀疑是自省,为何我们听到自己说话声音跟实际差距那么大呢?本质是心理保护。

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够完全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因为人的生存状态可能很悲惨,我们如果不嫁入一定的幻想和虚假的部分,我们一下子接受惨淡的人生是会出心理问题的,所以需要提前培养自己的怀疑与自省能力。

学者在学术界生存,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学者身份。

很多学者会突然之间很惶恐,失去信心,甚至否定自己的焦虑与抑郁起来。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确一件事情:我们学过的知识会忘掉,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忘不掉的。

最后,李老师的结语意味深长——学术生涯是一场漫长的比赛,自己动手去做就行了,做一做你就会了,不做什么都掌握不了。

不怕了就是学会了,敢用了就是学通了,用对了就是学精了。

值得一提的是附录中讲述了李老师与自己南开大学授业恩师车铭洲教授的三十二年的师生缘。阅读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如何做学问,更深入的是学习如何做人,做老师。感谢李连江老师的分享,感谢自己的恩师们,感谢我的学生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发表,就出局——李连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bn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