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我认识的王川老师,可说是大师级的了。
他家的藏书,不是一般百姓可比。
因为他是作家,写过很多长篇小说,更有画册出版,必须付出代价去买书。
他不只买文学书,还会买画画的书。
花的钱,肯定不是小钱。
一般人,想买书,怕会考虑钱了吧。
如我,也买了不少的书,甚至说很多,现在倒是越来越不敢买书了。
稿费是不够买书的。
书的价格却越来越高。
书,还是要买的。
只要每次到王老师家,看到那些书,心里一定会暗下决心。
关键是书看了,要能说出来。
在这点上,王老师的记性超过常人。我是这么以为的。有的书,我也看过,却说不出来,或者说得不全面。
他却能一点又一点,说得清清楚楚。
佩服之余,便问,才知道,和记性关系不大。
一个人读书,需要静心,需要花时间。
需要无功利性。
“修身自读书始”,古人的话,我们还是要听听的。
听懂了自然明白了,王老师的几十年,走到哪儿,都说他是书生,是因为他读的书太多。他读书,和我们聊天,却不只说书上知识,也就是不拘泥书上知识。
他能将书上知识运用自如,参加名城规划时,说出来的一套套理论,领导信服,百姓称好。
专家,就是专家,专家是从书里而来,更是源于他对书上知识的运用。
读书的过程,是一种认识的过程,读懂了书上的知识,记住,再在那些知识中,找到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去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直至获取新思想、指导行为进步的过程。
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城市建设上的王老师,更多是创造性的。
这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如果他只是一位作家,或者只是一位画家,很难做到。
如果他只是一位读书的人,也难做到。
一个人必须要有宁静的心态、理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方能做好想做的事。
书生,只知道书中知识,实践者,只根据经验而行,书中知识,结合实际,看似有了方向,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子,却也是远远不够的。
当今世界,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递增,而这时,书是要读的,更要明白为何而读,又如何去读,读后如何变成一种力量?
补充知识、开阔视野,让知识成为社会之用的力量,我从王川老师身上,大体能感觉到。2019-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