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易经.道$奇门遁甲易学揭秘紫禁城 ——故宫文化导游——建筑圈
《易学揭秘紫禁城》北京老导游讲解故宫50问(37--39问)

《易学揭秘紫禁城》北京老导游讲解故宫50问(37--39问)

作者: 万千仞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5:04 被阅读6次
    外朝三大殿之一“保和殿”匾额      

    37问  外朝三大殿的扁额为何无满文?

    清代,紫禁城内各殿宇匾额及各处门额都写有满文与汉文,至今除了外朝三大殿以外,绝大部分均属清时留下来的满汉合壁式匾额。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这一天后来定为中华民国国庆日),从此推翻了满清的封建统治。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就职于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皇室授权袁世凯与南京政府商定了《优待清帝条件》,规定清帝退位后仍可在紫禁城内居住,外朝则归属国民政府。从此,清朝268年的统治告终,同时也是自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宣告结束。

    当时,作为北洋军阀的袁世凯,怀着取代清室而篡夺皇位的野心,一方面借革命党人的力量逼清廷交出一切权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满清为工具镇压南方革命。1912年2月15日即末代皇帝退位的第三天,袁世凯终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历史从此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搞了个“总统假选举”的丑剧,正式当上了“大总统”,他特意在太和殿举行了“就职仪式”,俨然以皇帝自居。1915年,早已野心复辟帝制的袁世凯,为了使皇袍加身的美梦成真,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尤其是为了讨好日本帝国主义而秘密签定了卖国的“二十一条”。没想到,这个企图使中国沦为日本帝国殖民地的卖国条约,激起了全中国人民反日爱国的斗争高潮,迫使“二十一条”无法实行。1915年年末,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宣布1916年1月1日元旦那天在太和殿登基,改公元纪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这样,袁世凯不仅将外朝三大殿等匾额上的满文去掉,只写汉字,而且将三大殿的油饰、陈设等改得面目皆非。就连明朝遗留下来的雕龙髹金宝座也扔进仓库弃之不用,另做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沙发式的“宝座”。据说那大椅靠背上用白缎子做成“帝国国徽”,后来白缎子开裂,里面竟露出了稻草。

    如今,外朝“太和、中和、保和”这三大殿的匾额,在继续向游客展示易学“和”字思想为主旋律的紫禁城文化的同时,作为历史见证者,又讲述着一个故事,即只当了83天“皇帝”的小丑袁世凯,在此演过一场令人耻笑的“复辟闹剧”。


    紫禁城内廷篇(38--49问)


    “后三宫”之一交泰殿匾额 远眺紫禁城内廷乾清门广场(近)、景山(远)

    38问  清朝为何不改“后三宫”的殿名?

    从乾清门开始向北,进入内廷。明永乐皇帝初建紫禁城时,内廷只建有乾清宫与坤宁宫。后来明嘉靖皇帝在乾清、坤宁二宫之间增建一小殿,取名“交泰殿”,从此形成“后三宫”。

    满清入关后,作为第一代皇帝顺治入主紫禁城,将外朝“三大殿”改为“太和、中和、保和”,但对内廷的“后三宫”却保留原名,一直不作改动。这是为什么呢?

    紫禁城内廷(从右向左)中央大院为“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后三宫”的殿名皆取自《易经》,体现了“乾坤交泰”即“帝后交融、天下泰平”的大吉大利之意。恐怕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如此出处绝好、既贴切又自然的殿名了。

    其二,乾清宫的“清”字同“大清”之“清”。在满清统治者看来,这种巧事无异于——前代已预示要改朝换代为“清”。

    其三,乾清宫的“清”字左右拆开,右侧是“青”,五行中为“东”;左边是“水”,五行中为“北”;两个方向加起来就是“东北”。这恰好与满清入关前以“盛京”(沈阳)为老家的“东北”域名相同。当年,怀有入主中原之野心的皇太极,改朝名“后金”为“清”,也许就有念念不忘东北老家之意。不知他是否听说过紫禁城内有“乾清宫”。鉴于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并派使者去问周王宫里的鼎之大小轻重,以表达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即“问鼎”典故,皇太极是极有可能野心效法“问鼎”,精心谋划了“入主大中原,住进乾清宫”战略——对此,笔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世上无巧不成书嘛。

    总之,以乾清宫为中心的“后三宫”,恰好坐落在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被人们称为帝后之“正寝”。明清两朝都实行将驾崩皇帝的“梓宫”停棂于乾清宫而祭祀的仪制。因而有了“寿终正寝”一词。


    老照片:紫禁城乾清宫大院

    39问  明代乾清宫为何被称“鬼屋凶宅”?

    历史上乾清宫以“多发怪事”而著称。康熙帝死后,以雍正帝为首的后面八个皇上都移居养心殿,不再将乾清宫作为寝宫。于是,宫里宫外有人密传——明代的乾清宫曾是“鬼屋凶宅”,并罗列了一些故事如下。

    故事一:嘉靖帝之“死穴”。从永乐帝算起,嘉靖是明朝第十位皇帝。1542年乾清宫发生了“壬寅宫变”。原因是嘉靖皇帝朱厚熜骄奢淫逸,在乾清宫暖阁的九间房内,上下两层的每间房里各设三张床,共计27床,朱厚熜在一群宫女之中,肆意窜换房间、床位,荒淫无度。表面上看,谁也弄不清皇上睡在宫中哪间房的哪张床,似乎这样可防刺客暗杀。但万万想不到,杨金英等几个不堪忍受凌辱的宫女,在一天早晨,趁朱厚熜熟睡之际,用绳套差点儿将其勒死。只因慌乱之中杨金英将绳套错打成死结,无法将朱厚熜勒至气绝,这才让其从鬼门关上逃回阳间。从此,朱厚熜吓破了胆,搬出乾清宫,移居西苑(今日的北海、中南海),在后来的二十多年里,朱厚熜连回銮紫禁城都不敢了。到了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厚熜病危,这才从西苑返回乾清宫,没想到当天他就命归黄泉。乾清宫成为嘉靖帝的“死穴”。

    故事二:万历帝修了阴宅,丢了阳宅。万历帝朱诩钧是自永乐帝算起第十二位皇帝。万历帝十岁即位,二十八岁时(1590)就将自己的墓即定陵修成。其在位48年,总共出京六次,据说除有两次是去谒陵之外,其余四次出京全都是去定陵监视施工。万历帝过早地修筑阴宅,终于在他三十四岁时丢了阳宅——1596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乾清宫与坤宁宫。火灾之后,因修筑定陵耗费了将近两年之多的国库收入即白银800万两,造成民不聊生,国力日衰,因此乾清、坤宁两宫的重建,直到万历帝葬入定陵后才完工。万历帝后来长期居住启祥宫(清改为太极殿),成为明清两代唯一失了正寝只得偏居西宫的皇帝。

    故事三:“红丸案”常洛成“冤鬼”;“移宫案”朝野驱“恶雀”。万历之子朱常洛从即位到被毒死于乾清宫,前后总共只有一个多月。这个连年号都没有的短命鬼,死后才追封为“泰昌”帝。据记载,朱常洛是万历帝去太后宫中请安时,与宫女王氏“私幸”而生。当年,太后追查王氏怀孕,万历矢口否认。太后拿出“内起居”记录为证,才迫使万历不得不承认。三十九岁的朱常洛,登基不久就恣意荒淫,玩垮了身子。他自知活不了多久,与大臣商议筹办地宫、寿材等有关“陵寝后事”。起初大臣们误以为是催办其父的葬仪,因当时万历还未葬入定陵。孰料他却说“是朕的寿宫!”后来朱常洛病情加重,吃了鸿胪寺丞李可灼进献的两粒红色药丸便一命呜呼。这就是史称明宫三案的“红丸案”。乾清宫使泰昌帝朱常洛成为“冤鬼”。朱常洛死后,太子朱由校即位,定翌年为天启。当年朱由校才十六岁,从小跟随其父宠爱过的李选侍(选侍地位低于妃嫔)生活。李选侍野心想当皇太后,企图控制朱由校这个小皇帝并长期赖在乾清宫不走。众所周知,乾清宫乃皇帝正寝,只允许皇后居住及召幸的妃嫔暂宿。你一个低贱小妾出身的寡妇,岂能“雀占凤巢”。在众大臣坚决反对之下,李选侍只好搬出乾清宫,移居仁寿殿。这个史称明宫三案之一的“移宫案”,围绕一个女子移出大内正寝之事,前前后后闹得朝野不宁。

    故事四:崇祯自杀前的“杀人屋”。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打北京,崇祯在绝望与疯狂之中把皇后与袁贵妃等众女叫到乾清宫,连呼左右进酒,他一口气连饮了几十杯。眼见后妃将离己而去,于是崇祯挥剑砍死袁贵妃,又一剑砍断女儿长平公主的右臂,接着又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和几个妃嫔。周皇后当时返回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血溅乾清宫后,走到景山东麓吊死于歪脖槐树下。乾清宫成为崇祯皇帝自杀前的“杀人屋”。

    请问,这“鬼屋凶宅”有人敢住吗?

    对上述“鬼屋凶宅”可能有多种解释,笔者不作赘述。若用易学来总结一下,即内廷乃“坤”的世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因而后宫发生的悲剧,不存在建筑本身是否“凶吉”,全都取决于皇帝“德行”的厚薄与好坏。重温《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说得太明白了。再读《易经》(系辞下)则更加一语道破天机——“德不配位,必有灾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学揭秘紫禁城》北京老导游讲解故宫50问(37--39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yd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