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
文 秋雨
每个人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都会遗留下一些不好的想法和做法,在你的心里这种陋习是根深蒂固又传给了你的下一代呢?还是痛定思痛,坚决抵触和摒除呢?
也许你会说,大家都这样做,不也没事吗?更有父母抱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这么多,各执己见难分对错,我又如何能做到面面俱到?
孩子一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对孩子的教育就像是建一座房子。做的好的就是往上面添砖加瓦,反之就不能对建房子做出贡献,还有可能会瓦解掉已经建好的部分。
做父母的多学习,做出的每一点对的好的,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也许不能立刻表现出来,但至少能对孩子少一点伤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做法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伤害,我们往往觉察不到。下面我说几条,供大家学习比较。
1、捉弄孩子。
经常能听到有人这样说,“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咱们不要爸爸了,你和妈妈过吧。”“你要再不听话,就把你从窗户这扔下去。”“快点睡觉吧,不然怪兽来了把你抓走。”……
这些话是不是很常见,或来自别人或来自父母。却不知就是这些听起来平常的话对孩子的伤害很大。因为孩子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往往会信以为真。这就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不信任别人、缺乏安全感、取悦别人等不好的种子。
有报道,一个刚有了弟弟的七岁姐姐,因为邻居上午说的一句玩笑话:“你妈妈有了弟弟,就不要你了”。结果下午,趁妈妈上厕所的时候,把襁褓中的弟弟从窗户里扔下去,小婴儿当场死亡。
血淋淋的事例告诉我们,这种 本来没有恶意的玩笑万万开不得。停止对孩子的捉弄,多说正面和鼓励的话语。
2、给孩子贴标签。
“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真笨。”“能不能让我消停一会,真是个不省心的孩子。”“不要哭,有本事打回来,真怂。”……
孩子在幼儿期,人格不健全,你给孩子的任何标签和“绰号”都会影响他的自我认知。孩子容易自卑、顽劣、更加胆小。
正确的做法是:耐心的教给孩子正确做好某事的的方法;分析孩子任性的原因,加以疏导;做孩子的支持者,鼓励孩子自己选择。就拿孩子和小朋友打架这事来说,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可以打回来,也可以选择包容和忍让,重要的是不要嘲笑孩子,让他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支持他。
3、父母吵架当孩子的面,或者因为孩子吵架,然后怪罪于孩子。
“都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我和爸爸才会吵架。”“因为你调皮,妈妈生气了,才会和爸爸吵架。”……
孩子也许表面不在意,但心里多多少少会自责。时间久了了容易性格孤僻,害怕与人交往,充满恐惧,不信任别人。
我看过一篇文章《那些年父母吵过的架都烙在了孩子的灵魂里》,说的是一个小女孩很小的时候,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每当这时小女孩就躲在墙角带着恐惧用嘴巴咬自己的手,次数多了,手上留下了很深的疤痕。
后来早早的离开家,自己在外地谋生。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但手上深褐色的疤痕成了老茧却怎么也去不掉。家庭暴力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无论是在心灵上还是身体上,都是巨大的,深入灵魂,伴随一生。
4、伤害孩子的自尊。
“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吧,表演完了就吃饭,不表演就别吃饭了。”“你看人家邻居xx,会弹琴,会书法,学习又好,比你强一百倍。”“叫阿姨,快叫,不叫你就是懂事。”
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尊心,伤害的多了,容易让孩子的自尊感低,再想培养就很难了。
自尊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对自我形象的认同。自尊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作用,是儿童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自尊感高的人往往做事更积极乐观,更勇敢,敢于挑战。自尊感低的人比较胆怯自卑,没有主见,缺少创新精神。
父母要做的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不是拿伤害当家常便饭。
5、自己做不到的事强迫孩子去完成。
“爸爸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大学,你要好好学习,无论如何也要读大学。”“妈妈这辈子的愿望是当医生,你要加倍努力,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
父母做不到的事硬要孩子去实现,除非那是他自己的愿望,否责,孩子会活在痛苦中。如果违背父母的意愿会有深深的负罪感,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不是自己本真的想法,很难感觉到幸福。
这些是我想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李嘉诚说:任何成功都不能弥补对孩子教育的缺失。
让我们做个学习型的父母,保护好孩子幼小的心灵。要知道,你所做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对孩子弥足珍贵。因为父母的无知或其他,对孩子的任何伤害也有可能会造成终身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