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她是个白眼狼!”
“她就是个白眼狼!”
最近,都市情感剧《都挺好》受到大家的热捧,随着剧情的走势,家庭矛盾的进一步激发,饰演苏明玉的姚晨和二哥苏明成爆发了一次又一次剧烈冲突。
当苏明玉拿钱给突然病亡的妈妈买墓地办葬礼时,当苏明玉干脆利索的让无处可去的父亲跟自己走时,老二苏明成非但没有感激示好,反而一次次愤怒的责骂拿钱出力的苏明玉是“白眼狼”!
这声“白眼狼”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从小不被妈妈疼爱的妹妹拿钱反而遭到苛责?为何从小被妈妈捧在心尖上的老二,只知啃老却口口声声责骂他人?

细想一想便恍然大悟:从小被偏爱的老二一直占据家里主角的光环,如今能力地位和最重要的金钱,都让一直被自己打压的妹妹比下去,内心的愤怒嫉恨水涨船高又无处发泄,只能通过苍白的斥骂来表现。
这一声声斥骂没有给他壮胆,反而让人叹息:老二真是啃老啃上瘾的废柴,自己做不好,却去苛责优秀的妹妹,实在是太没出息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茨威格在《断头王后》中说: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
被父母偏心娇纵的孩子,很难有出息,这就是代价!
02
都说“龙生九子,子子各不同”,那也是指性格爱好有所偏差,而不是像苏家三兄妹这样,一边是自强自立走向成功,一边是没心没肺无耻啃老,完全是走向了两极分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戏剧性的一幕?我们可以往前缕一缕苏家孩子的成长背景。看看这个原生家庭里都发生了什么?

从小到大,苏家儿女的伙食待遇就不一样:两儿子每餐早饭能吃火腿加鸡蛋,女儿只能吃泡饭;
家务上,两儿子可以只管学习什么都不用干,女儿却必须洗碗扫地才能赶去上学,并因此常常迟到;
后来,清华大学毕业的老大一心向往国外,在家吃用两年继续复习备考,父母没有半句怨言,全力支持。得知儿子考上美国名校,需要一大笔款项上学,妈妈坚持砸锅卖铁卖房子也要送走儿子。结果他们擅自做主,卖掉了明玉的房间,让18岁的女儿和自己挤在一屋。
再后来,为了给老二谋求一份好工作,父母又做主卖了一间房;为了给他结婚买房,把第三间也卖了,弄得女儿苏明玉无家可归,最后与家庭决裂。
这中间还有一个细节,找到工作的老二为了庆祝自己即将上岗,又向妈妈伸手“借”2000块钱旅游,妈妈眉头都没皱就说赞助了;听到妈妈这么爽快,明玉趁机恳求给自己交一千块钱补习费,钱没要到还被妈妈打了一巴掌。

愤怒而绝望的苏明玉发誓再也不用家里一分钱,通过勤工俭学,努力奋斗,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老二苏明成,被娇生惯养,是母亲一直偏爱有加的孩子,却在婚后继续啃老,被父亲记下黑账欠债20万!
古人云,“惯子如杀子”,诚不我欺,给所有父母都敲响了警钟。
03
父母偏心孩子,导致被偏爱的那个“自寻死路”,自古就有。
春秋史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就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母亲武姜生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叫公子寤生,二儿子叫公子段。因为生大儿时难产,武姜喜欢小儿子,讨厌大儿子。后来老公郑武公病重,她就天天吹枕边风,说小儿子长得帅又聪明,堪当大用。
想必郑伯一定很郁闷,武姜虽然是自己的亲娘,却一心偏爱弟弟,对待自己连后妈都不如。
还好郑武公没有废长立幼,坚持扶持大儿子。后来公子寤生继承了国君的位置,就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郑庄公。
但武姜还不死心,怂恿小儿子自立为王,扩大政权最后替代哥哥。公叔段因为有母亲撑腰,要钱要封地,后来还自作主张招兵买马。母子俩约好里外应合,共同造反。公叔段进攻时,母亲甚至在里面打开城门接应,偏爱至此,也是没谁了。此时,一直留意弟弟动静的郑庄公奋起反击,把他打的落花流水,流亡国外。
兄弟二人本来亲如手足,却走到今天的结局,追根究底就是因为母亲对小儿子无节制的偏爱。武姜因为偏爱小儿子,怂恿小儿子造反,最后也被自己的大儿子给收拾了。

较之热剧《都挺好》,《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更发人深省,母亲的偏爱有时不仅能搅乱一家人的生活,让被偏爱和被慢待的都过不好,而且还能搅乱一个国家,让人细思极恐。
04
故事只是故事,生活还要继续。
邻居王姐结婚后七八年没有要上孩子,后来领养了一个小男孩,本来是挺疼爱的。没想到两年后王姐发现自己居然怀上了,剖腹产生下一个女孩。
这本是件好事儿,但从那以后家里的平衡就打破了,原来备受疼爱的男孩需要事事让着女孩,一个不注意让妹妹磕着碰着,回头就换来妈妈一顿苛责。
妈妈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女儿,平时不是背在身上就是抱在怀里,一直到四岁多都不曾下地走路,吃饭睡觉也要哄着拍着,就怕她受到一点点委屈。和同龄人相比,走路学的晚吃饭学的晚,更不要提穿衣穿鞋子这些精细动作,送到幼儿园老师都嫌她太笨不愿接受。
反观领养来的儿子,从小受到爸爸妈妈慢待,反而逼着自己早早就学会了吃饭穿衣上厕所,上幼儿园也顺顺当当没啥波折。
我们心疼儿子无奈中求生存,逼着自己成长;更惊恐地看到,父母对女儿过分的爱,并非“真爱”,而是在逼着孩子变傻变笨变得痴呆!

老家的刘婶,每次提起被自己娇纵过甚的儿子就后悔不已:她生有两女一男,两个女儿资质平凡,毕业嫁人,过得顺遂;一直被他们宠爱娇惯视作天才的儿子,却非常坎坷,上学迷恋玩游戏机,工作挑三拣四不稳定,婚姻坚持了两年多就散伙。
现在他更加吊儿郎当,安心啃老,被老人说几句就上火:谁让你们当初那么惯着我?!你们害我一辈子,我不啃老难道去杀人放火?!
一席话噎得刘婶目瞪口呆。
看看,偏爱孩子不仅害了他的一生,也给自己的老年生活埋下了隐患。
05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要讲个度。你有没有溺爱孩子或者偏爱孩子,看看这几个标准就知道了:
第一: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待遇。像苏妈妈那样,给儿子的早餐是火腿加鸡蛋,给女儿只是吃泡饭,爱得杠杆很明显是偏了。所以父母一定要一碗水端平,让孩子们觉得不偏不倚,才能有威信,家庭也会更和谐。
第二:总是害怕孩子磕着碰着疼着。孩子在学爬学走的过程中,免不了会磕着碰着,但这是他努力探索世界的方式和过程,父母无法替代。过度在意,强行打断他对世界的探索,不仅无法塑造孩子形成勇敢、独立等优秀品质,反而会娇惯他养成爱哭胆小自卑等性格。
第三:凡事只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住在对楼的王姐,每次带着女儿出来玩,都要让儿童游乐场的其他孩子给她让让。玩滑梯让她先上,跷跷板让她先做,有时抢玩具也规劝其他孩子让她闺女。久而久之,养成了女儿自私又任性的坏毛病。
第四:不管孩子其他行为,只管孩子学习成绩。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其他事儿都不用操心,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事事包办,结果把孩子养成了高智商低情商的“傻子”,走入社会之后处处碰壁,社会上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

我们要做的,不需要过分夸大期望,逼迫孩子成为总统科学家;也不需要过分溺爱,折断孩子自我成长的翅膀。
陪着孩子,成长为有用有趣的人。如是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