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电影诞生于1895年,距今百年有余。
史上第一部电影,由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作,名叫《工人放工回家》。
类似于这样的场景这是一卷黑白胶片。
它只有70米长,没有任何情节。
但,它是影像叙事的开始。
从此后,人类可以用活动的影像作品,尽情诠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当然,也可以用来诠释美妙的幻梦。
你所喜欢的电影场景
吸引眼球的影星
还有价值亿万的电影工业
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这一切,都要感谢这对法国兄弟。
卢米埃尔兄弟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用一部活动的放映机,陆续面向大众,放映了其他几部电影。
其中,最出名的有《火车进站》。
据说,当火车头“轰隆隆”的由远及近,逼近观众席时,有贵妇人吓得从座椅上跳起来。
火车进站这种新颖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其中,就有乔治·梅里爱。
Georges Méliès02
乔治·梅里爱从小热爱表演。
17岁那年,他就在家里披着床单,扮演着国王、乞丐等种种角色。
他熟读凡尔纳,对他的一系列科幻小说极为痴迷。
“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尤其是《海底两万里》,乔治经常沉浸在其中,思绪如野蜂飞舞。
丰富的想象力,为他的戏剧游戏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会玩的人,好奇心永远旺盛。
27岁那年,乔治和妻子结婚,得到了丈母娘家的一大笔财产。
再加上父亲新逝,也给他留下了一些遗产。
他用这些钱,买下了一座剧院,尽情的上演他喜欢的神话剧和滑稽戏。
喜爱机械和魔术的他,还同时成为一名出色的魔术师。
但他仍不满足。
他的魔术表演再出神入化,也摆脱不了时空的限制。
这让他苦恼。
直到他看到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
当时在咖啡馆放映电影的场景当他看到一帧又一帧鲜活的画面,随着放映机“哒哒”的声响,在幕布上活灵活现,他的内心是狂喜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魔术”!
他倾尽家财,在自己家的庄园打造了一个摄影棚,也就是在电影《雨果》中看到过的玻璃房子。
在这里,他制造了很多奇思妙想的道具。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还发现了“停机再拍”的奥妙。
他在查阅自己的胶片时,发现镜头中的一辆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一辆运送棺材的马车。
原来,那天的机器出了故障。
重新开机时,棺材车刚好停在原先那辆马车的位置,造成了“瞬移替换”的神奇效果。
聪明的梅里爱,立刻就把这个技巧安排在自己的影片中。
1899年,他在拍摄《灰姑娘》时,巧妙的运用了“停机再拍”的技术。
他让“南瓜”变成了“黄金马车”,灰姑娘身上的破旧衣裙,也一下子变成了绚丽的晚礼服。
效果相当于某音很火的“瞬间换装”效果。
03
梅里爱在这座玻璃摄影棚内,排出了很多精彩的影片。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月球旅行记》。
铅笔状的是旅行舱这部作品,带有很明显的凡尔纳风格。
它对人类活动以外的陌生领地,展开了充分的想象,讲述了人类上天入地下海的种种奇妙旅程。
彩色,特摄,停机再拍,非凡想象……种种超凡的艺术形式,令它成为举世公认的“科幻电影之祖”。
我们当代人爱看的《异形》《星球大战》《火星救援》等等影片
乃至日本引以为豪的特摄片《奥特曼》系列
都从这部旧影片中吸取了灵感。
所以,在电影《雨果》中,梅里爱的“月亮”手稿也反复出现了多次。
手绘版因为它最能代表梅里爱的成就,历史地位,以及创造力。
04
电影《雨果》于2011年上映。
乍一看它的海报,你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它的弹幕,最多的,就是不断有人说自己“看不懂”,不知道影片到底在说什么。
如果你仍有这个疑问,不妨先了解一下乔治·梅里爱。
这部电影《雨果》(直译Hugo,法国人名,就是片中小男孩的名字)
他就是雨果Hugo但是这部影片不是说他的故事。
他就像一个引子,通过他的探索之路,打开通往大师乔治的心灵之门。
乔治·梅里爱梅里爱不巧赶上了一战。
战争摧毁了他的创作环境,也毁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拷贝。
他的一些胶片甚至被融化了,用来做重要的物资——女鞋的鞋跟。
他和妻子,在战争洗礼之后,都被世界遗忘了。
梅里爱和妻子这部《雨果》,正是唤起对大师的追念。
它获得的五个奥斯卡奖项,我想,很大一部分成就,应该归属于百年前的大师们。
正是因为有梅里爱这样的“先驱者”,电影的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
他们的好奇心驱动着他们,去不断探索电影世界的奥妙;同时又不断促使他们,因为自己的一小步,成就了电影工业的一大步。
他们也不知不觉的,成为百年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