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家长聊天,有家长谈到自己的孩子本来好好的,聪明可爱,早早就会自己吃饭,会亲热叫人,但快3岁的时候,突然开始退步,甚至到了大小便不能自理的程度,令家长揪心万分。随后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不是这样,貌似是很早就觉得有些苗头。
看起来,谱系儿童好像至少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出生即是的“原发”,一种原本OK后来的“退化”。
这种分类,其实是自闭症确立者Kanner教授最早提出的。据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一点点的小私心在内,为的是要同行确信这一疾病与儿童精神分裂症有本质不同(后者仅会在数岁之后出现),尽快接受他的这一发现。毕竟在医学界,正式确立一种疾病,尤其是一种涉及颇广的疾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做成了,扬名立万做一代宗师;做不成,默默无名挣个工资。
在自闭症得到同行广泛接受的十几年后,Kanner教授自己也承认,所谓的两种类型自闭症,划分界限相当模糊,其实没有必要硬分。但那时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鼻祖也无力回天,不仅一直流传了下来,还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
比如,曾流行一时的“冰箱妈妈”理论,就拿“退化”类型的孩子做文章,将之归罪于妈妈或者其它抚养者刻薄无情没有尽心尽责,以至于伤透了多少母亲的心,造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比如,现在阴魂不散的“接种疫苗导致自闭症”流毒,置各种调查研究不顾,也无视疫苗生产其实是一件无利可图的事实,忽悠得许多家长不愿给孩子注射疫苗,导致麻疹等疾病死灰复燃甚至流行。鼓吹者的所谓理由,就是“退化”类型的患者主要出现在3岁以前,而这正是疫苗密集接种时期。
现代的一些研究,也支持没有必要划分“原发”和“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明确的划分界限。是语言退化?行为退化?还是什么别的退化?是突然退化?还是慢慢退化?还是退化了又进步?还是一直退化?还是这方面退化别的方面进步?就连退化发生的时间,由于基本都是靠家长回忆,也显得极为含糊不清。
一种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接受的观点认为,谱系儿童可能很早就已经开始退化,只是家长并没有觉察到。比如,孩子可能在社交能力方面已经出现了退化,但直到语言出现退化的时候,家长才猛然发现这个现象。一个间接但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是,研究表明,即使是NT儿童,也有一定比例会在某些方面,比如眼神交流,出现退化,但他们随后能快速恢复这个能力,而谱系儿童这一比例更高,并且恢复速度显著缓慢。
较之硬分为“原发”和“退化”两种类型,这种循进退化的观点可能更有助于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促使医生尽早关注儿童的异常状态,家长更早地开始治疗,研究者扩大从基因和生理方面探索深层的致病原因等。
本文主要参考spectrumnews.org网站的Rethinking regression in autism一文,原文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