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Elephant in the room
P1
管理类的书籍提出的理论有个通病,总是存在不证自明的前提和不言而喻的边界。这些因素往往被忽略,可能是因为显而易见的浅显。
作为一个严谨的杠精,我们不能接受任何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无论他它起来是多么理所当然。
P2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让你的头脑成为透镜,汇聚专注之光。让你的灵魂完全投入到头脑中的主导之物上,尽情吸收思想。
这个观点,不管是从透镜的光学理论,还是从时间管理的理论上看,都是那么无可争辩,那么理所当然。
《深度工作》这本书,一方面从理论上证明了深度工作方法的价值、稀缺性和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实践上给出了具体的深度工作的哲学供读者选择,也给出来实现深度工作的路径和方法。
这本书论证严谨,滴水不漏,让我这样的杠精也无处下嘴。
P3
看了这本书以后,以及看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思考这么个问题,我们不想专注的深度工作吗?
我们的产品经理,一直都希望能静下心来,专注的写一写产品文档,认真的思考产品的逻辑。
每一个开发工作师,都不希望不断的被打扰,不希望无休止的处理线上问题,都希望能深度工作,专注的写代码。
QA测试工程师也不例外,除了刚入职没多久的时候可以专注的写用例、作测试,稍微资深一些后都是要处理大量琐碎的事情。
总起来说,不是我们不想专注的深度工作,而是做不到。
P4
浮浅工作界定难
浮浅工作是需要尽量的减少的,特点是价值不高,而且容易复制。
书中还提到另一类工作,就是杰克·多西做的工作,即不是深度工作,价值也不低。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实践中,常会遇到两个问题:
- 工作价值高低的判断,缺少清晰的判断标准进行识别和界定。说实话,我们一般是自动过滤掉价值低的工作的,除非判断失误。潜台词也就是说,既然干了,那就是价值不会低了。
- 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研发类的工作很难出现重复的事情。不管是写代码,还是别的什么工作,第一次做完,再一次做的时候,一般会写代码处理,或者重构,或者找工具了。
有个段子就说,某个工程师工作了十年,都没有写一万行代码。问他原因,他说在写在九千多行的时候,学会了写for循环。在产研领域,简单重复,容易复制的工作不太容易存在。
最小阻力原则
在本书中,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基本上是以一个贬义词出现的。在要求不明确,缺乏度量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妨碍了保持专注的深度工作。
不管是KPI、OKR,还是携程重视测量的DMAIC方法论,都有个潜台词,就是说度量的成本并不高。或者,退几步说,度量是可能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度量,是指可以用于发工资的考核依据的度量。那种代码行数、git提交次数、单元测试覆盖率等等,不能作为发工资依据的度量,不在讨论范围内。
如果度量是可能的,或者说直接量的测量成本不高,那么工资将计件发放,或者该工作将由市场采购完成。发放计时工资,即以代理量测量为依据发放工资,这本身就证明了度量的困难。这是一个争议话题,不展开讨论。
不管是采用信客原则相信工程师的工作,还是实践经验表明,最小阻力线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以假定是当前给定条件下的最优解。
妨害深度工作的因素
妨害深度工作的因素并不总是那么显而易见。这个问题就是房间里的大象,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
P5
结合日常工作,改善团队的深度工作水平,可能需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 总结能使工作聚焦的方式方法,并在团队中大力推广这些方法。
- 不断总结检讨,为团队各位成员的深度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 为团队深度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化保障。
P6
不管是系统的架构设计,还是日常的工作,分离关注点都是有效聚焦的好方法,一个关注点一个关注点的各个击破,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当然,如何很好的分离关注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同学遇到的问题,往往并不是不知道需要分离关注点,而是不知道怎么分离关注点比较好。
我们有些开发工作和文档作业,在某种意义上说有重复,但又不是可以复制的工作。这种情况,深度工作投入聚焦到一个标杆工作,打个样儿出来。后面类似的工作有所参照,为大幅度提高效率。
我们有的工程师,由于工作原因,处理某类工作比较多,比较娴熟,可以顺势聚焦,让他主要负责些类的问题。问题总是涌向解决的出口,这也是最小阻力原则。当然,如果出于某种均衡的考虑,比如希望每个人的工作都有备份,适当做些分散,也没有毛病。
P7
把工作任务做成了一个优先级加权的任务队列,只在TOP1的工作上投入深度工作,非常有助于聚焦工作。
但是这个方法有几个难点:
- 这种优先级加权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很难教人,很难授人以渔。
- 优先级加权的方法之所以难以操作,很关键的是优先级不断在调整,令人目不暇接。
- 在定级上,很容易唯上,老板说了很重要就很重要。也容易就近,最近提出的任务给的定级偏高。等等问题。那么如何让事情有自己的青红皂白、是非曲直,就比较难。优先级如何能在衡量标准上清晰、稳定,任务能够自我表达优先级,是个难题。
P8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优先团队任务的分派工作,为各位同学能够深度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我的体会是给高阶工程师分派简单的活,以期把简单的工作做出深度。给低阶工程师分派大块的话,以使其可以专注的在某件事情上。比如:
- 长于沟通,能够识别、分析产品本质需求的工程师多分派散碎需求。因为这类需求的时间会大量用在需求的沟通和反复上。
- 有些工作的产出难以度量,有度量黑洞,不容易监控。这样的工作尽量分派给有自我实现素质的工程师,他们的成就感不是Leader给予的,而是自我识别、自我实现的。
- 浮浅工作单项价值不高,有大量重复内容,但是又不能完全屏蔽掉。我们可以分派专门的资源,投入深度工作,用于开发、或选项高效处理浮浅工作的工具装备。
P9
制度化能够保障深度工作的流程、规范等,如:
- 优化线上问题处理流程,制度化的减少处理浮浅工作。如果线上问题是BUG,那应该强化QA手段,降低线上BUG的级别,副作用小或没有副作用的BUG修改纳入日常的开发流程。如果线上问题不是BUG,那研发投入资源的实质意义就不大,纳入日常的产品需求流程,可以大量减少浮浅工作的处理。
- 评审的流程强调文档的完备、设计的严谨,问题尽量前置,把更多的资源聚焦在文档的纸上作业,进行深度工作。
- 冗长的会议占了浮浅工作很大的部分。尽量制度化的会前会磋商,准备可供表决的草案,以提高会议沟通的效率。
未尽话题
- 科学不讲故事,哲学也不讲故事。
- 成功人物的过往不足为凭,他的故事(历史)未必真,真也会有求证悖论。任何答案的正确性,都会在求证后失效。
形而上学的静态前提:
- 职业活动范畴不变
- 个人的认知能力不变
自我控制的边界:
-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无干扰状态不取决于自我
- 无干扰与自我专注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 机器和外包。君子不器,任何历史的发生,都会历史的消亡。
- 玛雅人的工匠精神。冯玉祥逼宫的时候,大内侍卫一个白鹤亮翅还没有展开,就被列兵一枪打死了。
-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抗击打能力来源于厚积薄发的战略纵深
形而上学批判:
- 冥想无禅机
- 浪漫主义不能救中国。远避乡村。
- 倒退没有出路。拒绝使用电脑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戒烟不需要意志力。
- 人民体育和金牌体育
- 稍遂其意
- 工作计划。逼水之法,取而不空,注而不溢
工程视角的深度工作,怎么做?
引申观点:
- 在社会化生产中,写代码再快,也不如砍需求快。
- 问题会涌向解决的出口。熵增是自然现象,收敛是人的规律。不顺势聚焦,就无法保障专注。
- 有意识的为自己、为团队拿出来一段不被打扰的美好时光。
- 分离关注点是聚焦的有效方法。
- 标杆垛角一本万利
- 自动化边界,高管边界
引伸:
- 掐尖咬西瓜:优先级加权的任务队列,养寇自重
- 授权和监管:下沉低优先级任务。度量黑洞。企业无界论和分隔、监管、采购。
- 专注能力和机动:由高级别工程师负责浮浅工作的机动和穿插,由低级别工程师负责深度工作。
- 装备现代化:装备高效处理低优先级任务的现代化工具是高优先级任务。现代化。杰森·本。
技术垄断(Technopoly)的政治正确
- 自由开发的精神
- 系统重构中对新技术、新版本的追求
- 数理实验传统的科学
- 携程的测量方法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