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历史的天空
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

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

作者: 南先枝 | 来源:发表于2017-03-16 11:27 被阅读516次
    1948年拍摄的北平城墙,如今二环附近的位置还是如此荒芜

    通州正式成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已快两年了,可是对于为何选择通州,我还没看到最为权威的解释。

    有人说通州是北京唯一同时接壤天津和河北的区县,是整个京津冀的核心区,有利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但是有人反驳说,选择通州是二十年前的决定,那时还没有京津冀一体化的说法。

    不过打开卫星地图,可以看得很清楚,北京的北边和西边都是山,南边又要建机场,基础也不大好,只剩下东边有开阔的空间了。

    北京的卫星地图,地理形势一目了然

    大约80年前,曾经也有一份打算在中心城区之外建设新北京的计划,那时的选择并不是通州,而是京西,这个计划就是日本人制定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

    1937年7月29日,在经历了二十余天的抵抗后,北平沦陷,第二日,北平市地方维持会成立。10月13日,日本人宣称北平自当日起改称北京,国民政府对此当然不予承认(下文依旧称之为北平)。与此同时,佐藤俊久被聘为都市计划顾问,此人曾任伪满哈尔滨特别市工务处长兼都市建设局长。日本人雄心勃勃地打算把北平建设为“支那的东京”,为他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找一个更好的中心都市,北京显然是比平壤、长春都要好的选择。

    1938年4月,佐藤俊久与山崎桂一提出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1939年6月4日,华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华北房地产公司成立,负责承建新市区,同年10月6日,伪建设总署成立了北京市建设工程局。1940年8月17日,该局制定了详细的都市建设计划和机密的计划要图。

    这份计划首先面临三个问题:

    1.北平人口日益增多。和今天一样,当时常住居民越来越多,当然多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更多的是日本人。抗战前,北平仅有2000多日本人,到了1941年,就猛增到接近7万人,北平的总人口也由153万人增长到179万人,日本人预计20年后将达到250万人。与今日相比,这个数字只是个零头,可那时的北平主要是指城墙以内的主城区,也就是现在二环以内的地方,至多带着周边的近郊,而且那时没有高楼大厦,民居大都是容积率很低的四合院;

    2.北平的道路设施不健全,影响了经济和军事发展。别看做了这么多年首都,可城内的道路还是以土路为主,当时有句话这么讽刺北平的道路:“晴天三尺土,下雨一街泥。”西方列强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后,才逐渐把现代化的道路引进来。到1929年,北平共修筑了96.7公里长的碎石路和8.27公里长的柏油路,但这些道路集中于使馆区附近、繁华地段和富人居住区;

    3.中国人和日本人混居,产生许多摩擦。大量日本人涌入,不可避免地和中国人住在一起,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比例由战前的1:770膨胀到1:30左右,在北平几乎随处可见日本人。他们对待中国人自然不可能以平等的眼光,中国人更不可能不抱有仇恨,因此免不了发生冲突,日本人为了维持稳定的秩序,想尽量避免混合居住,减少摩擦。

    1937年,进入北平城的日本兵

    计划将北平定位为政治、军事中心和特殊的观光城市,因此不打算大规模改造老城区,日本人在本国内也采用这种方法,比如京都也是保留了旧城。他们定下了三条基本原则:

    1.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发展工业与交通;

    2.利用旧城区,用渐进的方法,减少阻力;

    3.限制人口密度,中心区与郊区平均发展。

    计划分为九个部分:

    1.都市计划区域;

    2.街市计划及新街市计划:①街市计划区域;②新街市计划:西郊新街市、东郊新街市、通县工场地;

    3.地域制:专用居住地域、居住地域;

    4.地区制:绿地区、风景地区、美观地区;

    5.交通设施:道路、铁路、运河、飞机场;

    6.上下水道:上水道、下水道;

    7.其他公共设施:公园运动场、广场、墓地、跑马场、中央卸卖市场、屠宰场;

    8.都市防护设施;

    9.保留地。

    九条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新街市计划,也就是在老城区外建立新城,这和日本人在长春的做法一致。

    新街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东郊新街市,一个是西郊新街市。东郊新街市在广渠门外以东,在1.5公里到3公里之间的地方建设工厂,并建设铁路、码头和仓库等配套设施。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西郊新街市。西郊新街市东起公主坟,西至八宝山,南至丰台,北至西苑,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主要用地约为30平方公里。从城内的长安街引一条直线向西,越城直到西山磨石口以东、八宝山麓为止;再从万寿山颐和园内的排云殿引一条直线向南,延展到卢沟桥为止,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新北京市中心区的中心点,也就是兴亚大路(五棵松路、丰台路)为中轴。

    西郊新街市用于建设政府机构、居民区、商业街、公园乃至高尔夫球场,当然,只允许日本人居住。

    黄色区域是旧城区,红色区域是日本人的中央行政区,蓝色区域是西郊新市区

    由于日本人深陷战争泥潭,太平洋战争后,更是无力他顾,这个计划的实施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战后的1946年春天,国民政府做过一次调查,还是有一些实际成果的。

    西郊新街市完成了第一期计划面积14.7平方公里的土地征收。已建成道路90800米,其中沥青混凝土路2条,长8700米,沥青碎石路3条,长3600米,卵石路1900米,土路67900米,占全区计划路长度的70%;敷设供水管20739米,分布在复兴大街、万寿路、永定路、翠微路附近;苗圃、医院、运动场、公园、邮局各一处;以完成房屋581栋,建筑面积67083平方米,用地面积862042平方米,以日式瓦房为主,绝大多数是日本企业和机关。

    东郊工业区完成第一、二期计划面积2.67平方公里的全部征地,建成了9家厂房,其余计划建设的11家都是空地,建成的有北京啤酒、华北烟草、大新制纸、北京锻造。土路22240米,碎石路18000米。

    1942年2月,西郊住进了日本人800户,2100人,集中在万寿路和永定路附近。

    但日本绝大多数重要企业还是分布在旧城区,尤其是东交民巷、王府井、东四、东单、北池子、总布胡同等地。

    直到现在,还有日本人认为这个计划是对中国大陆的技术输出,中国人是受益者,这是对侵略战争的无耻粉饰。

    至于日本人为什么这么看好老城的西面,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学者说大概是因为西郊山水环绕,风水更好。可是这个风水显然也帮不了日本人。


    参考文献:

    孙冬虎《八年沦陷时期的北平城市规划及其实施》

    齐峰《日伪时期的<北京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原因与性质初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0年前,日本人计划在北京建设新城区,想不到他们选择了这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ux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