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真正用于变现的,事实上是“认知差异”。
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人们不仅对它们的认知不同,比如有少数正确的,有大多数不正确的——这里有差异;而且,即便是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这里还有差异。
投资是关乎真金白银的大事,要想办法减少认知偏差。我们在认知的第一阶段,即信息收集阶段,要尽量减少认知偏差,这是认知的开始,如果错了,后面做得再好,也是徒然,就像建房子打地基,地基歪了,上面建得越高,房子越危险。
今天,我就带大家搞清楚两个问题:
1、信息收集阶段会有什么认知偏差?
2、在投资上,怎么样克服这些认知偏差?
先说第一个问题。
1、信息收集阶段有什么认知偏差?
大家想一下,我们在币圈投资,你会从哪些渠道收集信息呢?你可能会说,刷币乎、看币世界、关注微信群动态呀,没错,这都是我们收集信息的渠道,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两类:
一类是被我们记住的信息,一类是没有被我们记住的信息。
有意思的是,我们在处理这两类信息的时候,会发生不同的认知偏差。下面我来分别和你分析一下。
(1)被记住的信息,容易发生的偏差是:
易得性偏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有一种习惯,收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你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真的。
比如现在的熊市,你去问别人,投什么币最好,绝大部分人都会说屯比特币最可靠、风险最小,小白进场,一般也是从买比特币入手,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比特币的名声最大、共识最大,你听得最多,听过比特币比听过EOS的人多得去了,这就是易得性偏差,但比特币真的是最好的投资品种吗,不见得,上一轮牛市中爆发最大的是以太坊。
那什么信息容易被我们记住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都影响人的记忆。
比如你买BHB赚钱了,你更容易复投,从而忽略风险。去年,币乎很多作者,都自我反思,对菠菜游戏,就是忍不住复投而亏损的,不复投反而是赚了。
新闻媒体报道,会干扰你的决策,比如2018年,稳定币的风波,一批韭菜被割,误认为信息是真的,引起恐慌性抛售。
(2)没有被记住的信息,最常见的两种偏差是:
首位效应
意思是,你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一个典型的故事是,曾国藩向慈禧汇报战事的时候,把"屡战率败”改成“屡败屡战”,事实一样,描述不同,后者让慈禧太后龙颜大悦,这就是利用了首位效应的偏差。
末尾效应
意思是,最后达到的信息在做决策时被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比如对于我儿子大学毕业后去哪个城市的问题,我一直都是这样想的,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想要他离家近一点,不然,我们就很少能在一起了,而最近到深圳去了一趟,感觉这个城市的机会多,朝气蓬勃,我的想法就改变了,觉得儿子的发展比离家近更重要,想要他去深圳发展,老公还笑话我,如果你去了一趟美国,说不定就要你儿子去美国呢。这就是末尾效应。
2、投资上,我们怎样克服信息收集的认知偏差?
对于易得性偏差,既要注重形式,也要注重内容,比如我们投资一个项目,既要看团队的白皮书,又要看团队的实力,既要看它的现在,又要看它的过去,既不要被华丽的宣传和包装所迷惑,也不要无视踏实做事的团队。
比如我看一个区块链项目是否有前景,就看它是否有用,而不是白皮书说得有多好,为什么现在我们身边的人,都认为区块链和他们没有关系呢?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能方便的用比特币来买菜、吃饭、健身,他们还会认为你是搞传销的吗 ,当然不会。现在EOS上的菠菜游戏都没什么人玩了,区块链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点远。
对于首位效应和末尾效应的偏差,陆蓉的方法是,看信息达到的速度和强度来做选择。这个方法,实际上只指明了一个方向,没有多大的实用性,因为信息达到的速度和强度,对不同的个体来说,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同样会产生认知偏差。
这样的问题怎么解决,信息达到的速度和强度是否可量化,这是目前行为金融学都没有去研究的问题, 有待在实践中发展。
我觉得区块链投资,要克服认知偏差,真正有巨大作用的是:升级认知。
用行动刺激思考,用思考改良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行动中产生的思考,不仅质量高,数量多,意外惊喜也尤其多——很多想法,很多总结,很多灵感,若非正处于行动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这一点,是那些属于行动的人永远不能理解的事情。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