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四十,但仍有很大疑惑。不过确实沉稳了,不再喜欢热闹,不追求有趣刺激,更愿意一个人看看书、看个电影,咀嚼那些缓慢流淌的人生况味,体味那种与自己的人生保持一定距离的荡气回肠。
像电影《一年好时光》里,慢慢享受心灵的宁静与灵魂的自足。
见识过外面世界的繁华后,回归最初的出发点,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当初走出去的我和后来回归的我是同一个人吗?是又不是。
很久之前,我就有一个回归初心的想法。只是这个回归没有具体时间,总是说以后、将来。
当母亲去世后,我才发现我的回归似乎没有意义。我的回归迟到了,错过了回归的最好时间。
原来的城市生活中的压力和压抑之外,我还有故乡那一亩三份田做为后盾。大不了,回老家种地,这让往前冲的我没有后顾之忧,有了安身立命的底气,最差,不过是回去种我的一亩三分地。而现在地还在,母亲没了,我的底气也就没了。
我只能面对现实,承认我没有后退的路了,只能留在城市了,我需要重新打量这个我生活了二十几年的城市。
回归故乡或回归那种简单,只付出体力就可以的田园生活,仍是梦想。
我向种缓慢、简单、朴素,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坐下来静观自然的变化,看天看云看水,没有功利目的,只是看着,看能不能透过时光,看到过去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苏格拉底说,认识自己。
我是谁在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特别爱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
苏格拉底认为,要认识你自己,首先就要经常对自己进行审察。
生活中我们常抱怨或遗憾没有人了解自己,可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就了解、认识自己吗?
我们越来越忙碌,越来越急功近利,我们用物质的多少来评判人生的价值,忘记当初行走的初心。我当年离开故乡到北京打工,最初的念头是挣一些钱,回家开一家小店,照顾母亲,让她衣食无忧。
可越走越远,我保证了母亲物质上的衣食无忧,但精神上、情感上却给予的太少。总是因工作忙,没有时间回乡为理由,心安理得的快速的行进在城市里。即使抽空回去,也是行色匆匆,母亲总是拒绝我回乡之后探亲访友的提议,她说:“就回来那么几天,哪里也不要去了。”
母亲比我活得明白。
现在我以与母亲的死别为代价,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想让脚步慢下来,慢慢体味我无尽的悲伤,慢慢地看清自己,慢慢地回望初心,重新规划人生,认识真实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