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翻看我同学的文集,看到了一篇<在简书,我再努力也是白搭>的文章。读到了迷茫,无奈,不甘心。期望值太高,觉得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我认识简书很久,进入简书很短。我想对简书,对写作,说说我的心里话。
简书是个好平台,好就好在可以“创作我的创作”。进来的门槛也很低,只要你还能动笔,还能写字,就可以在上面搞创作。不论长短,不论体裁,不论优劣,都可以公开发表。写是我的事,看是别人的事。
我的同学经常在简书上写文章,又分享到朋友圈,我也经常会看。我也喜欢写写画画,也会在朋友圈里分享,不过一直是在手机的记事本上弄的,分享的时候有点麻烦。
在同学的介绍之下,犹犹豫豫就这么进来了。
进来之后发现确实很方便,随之又推荐给朋友,大家一片欢呼声,说只要简书上市,就打破不买股票的规矩。可十天半月之后大家就都沉寂了,再也没了往日的大呼小叫。
刚参加工作时,也写过一些东西,不过都是些格式化的文章。有样可循,有模可套,都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有很多条条框框的,如会议报告、年终总结、通讯、简讯等之类。
世事纷纭,忙于生计。后来竟有二十多年再未写过哪怕豆腐块的文字了。
只所以等到现在年近半百了还喜欢写一写,是缘于年轻时的情怀。毕竟还读过一点书,而且还是文秘专业。有了一点生活的阅历,心中常有激情在澎湃,好像不写点东西自己的情感就无法喧泄。而简书又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何乐而不为呢?
说实话,我进简书完全抱一种玩玩的态度,聊作精神安慰,只当情感喧泄的窗口。从未想过在此成名立万,也未想过在此获取財富。也未把这个平台看得多高贵,也未觉得哪个作者有多厉害,也未见到莫言或村上春树在这里发表感慨,始终一颗平常心在待它。
简书,对年轻人,对喜欢写作的人,对有梦想的人,对还能坚持的人,是一种莫大的帮助。写着写着就会成名成家。说不定下一个中国的文化老诺奖就落到你的头上。
但如我样想法的中年人想必在平台里是大把,只把写作当成一种消遣,一种娱乐,一种精神追求罢了。没有其它的奢望,也不敢有其它的奢望。心情一放松,心态一放平,就不会有如我同学样的纠结了。
简书上有个怪现象,写的人比读的人多。仿佛一夜间都成了作家。而且还喜欢相互点赞,你点我我点你,相互评论,礼尚往来。不论优劣,形势一片大好。偶有不好听的,不是作者不高兴就是屏敝留言,那是万里河山一片红!我还未发现有相互提出批评意见,或是提出可修改建议的。好像大家都成了李白,都成了曹雪芹,多一字多,少一字少,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放”是好事,重点在“争”。文化只有在争论,在碰撞中才能有所提高。如果大家都在做些心知肚明的事,都在说些脸红心跳的话。那么这里的文章是不可能出精品的,也不可能出大家。简书,这一好的写作平台也真会成一个简简单单的平台了。
真正的写作,是一个辛苦活,以前叫“爬格子”。一个“爬”字就可见写作的艰辛困苦。一篇文章从它的立意,构思,文字的运用,修辞的运用,结构的安排,等等。好似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个中的苦与乐,只有自已才明白。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行万里路,读万倦书”。“妙手”之所以能偶得,在于对生活的体验,在于对事物有真情实感,在于不停地感知社会,在于不停的读写之中。好的文章,那是言之有物,是有的放矢,是真情流露。决不会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海市蜃楼。否则就是在做无病之呻吟,无关之痛痒。
我们不是真正的写家,在写作路上我们都还只是一只雏鸟。但不能因我们是初学者就放纵自己,就可以写些云山雾海,令人看了半天还摸头不知脑的东西。
我们的文章,可以文字不优美,可以结构不严谨,可以修辞不到位,可以立意不深刻,但一定要言之有物,情有所衷,能表露自已的真情实感。
写作,于我只是一个生活的点缀,一个情感的寄托,得之坦然,失之泰然。
写作,是条漫长的路,是条耐得住寂寞的路。
我于简书之我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