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文字忘忧社《人生感悟ABC》
您随意指责他人、报怨命运的不公原因在于对自我认知程度的不够!

您随意指责他人、报怨命运的不公原因在于对自我认知程度的不够!

作者: 了然予心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23:42 被阅读1次
1 最近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发现住在自己后面那栋楼的人家特别邋遢,因为他站在自家的厨房,看那家的阳台,玻璃满是灰尘斑点,晾晒的衣服也脏兮兮的。  某天,他的好友来他家里做客,他把好友拉到厨房,嘲讽那户人家的懒惰说:“我光是每天站在这里看着,都觉得影响心情,也不知道他们家人怎么受得了。” 他的好友是个细心的人,发现有哪里不太对劲,于是找了块抹布,打开窗户探出手擦了一下,再回来一瞧,哪里是别人家懒惰,分明是他自己的窗户不干净。  这人看着好友手里拿的抹布上的灰,忍不住羞红了脸。 其实这样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上演,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喜好、认知能力,以及评判标准去评价他人,总是喜欢在事实真相尚未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去指责别人,报怨领导的偏心,或者是生活的不公,却忘记去反思自己的言行。 这类人往往活在自己固有的模式之中,他们安于现状,不愿去改变,甚至连一些新鲜事物也不容易去接受。他们的生活也如同死水一般,不求波澜壮阔,只求风平浪静,能够安稳度日就好。 他们信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话语,虽说这看似是一种“知足常乐”的状态,可事实上却往往成为了很多人不求上进,不愿做出调整与改变的借口。 因此,这类人在时光中不断消磨着自己,且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久而久之便远离社会与时代的变化,最终,在被逼改变的现实面前再也无力做出选择。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感到无奈之处。   2 自从头条对原创作者的扶持力度加大之后,许多新媒体写作的朋友都纷纷申请了原创标,然而却有很多人都申请失败了。或许是因为我写过一篇相关文章,因此在平台里就总是能够看到有关申请原创标的消息。 其中一部分人在申请未通过后,表示有些灰心,有的朋友指出失败的原因在于原创度低的缘故,也有人报怨平台拒绝的理由太过于含糊,让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做得不好。 其实随着新媒体写作行业的兴起,有许多人在其中实现财务自由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可是在这当中就有人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将别人的文章进行东拼西凑后发到平台上,并从中获取利润。 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有一篇好像是名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文章,文中三个故事初看很是有哲理,可是却被N多个公众号与平台原封不动的进行转载,并且大多数人不注明原作者是谁,就这样赤裸裸的进行“剽窃”。 这样让很多走原创路线的人感到十分的生气,要知道写文章,字字句句都是作者一个个打上去的,就连标点符号也是写作者手动码上去的,而许多伪原创的作者就这么用几秒钟的时间粘贴复制,再点轻轻点击鼠标按钮发送出去便万事大吉。长期以往,让原创作者情何以堪。 因此,像一些比较规范的平台便从后台杜绝了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是对原创作者的一种保护手段,而在这一过程中肯定需要经过一场“大浪淘沙”的过程。 对于平台来说是走向规划化与高质量的方式,对于原创作者来说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成长机会了。 只因我们的作品再也不用长久的历练,再通过各种的投稿方式才能够面向大众,这是一个漫长而又不容易坚持的过程,而如何因为有了平台之后,写出来的文章随时都可以发布,我们可以通过平台中的大数据去了解读者的喜好,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及时做出调整、进行自我充电,从而写出更优秀的作品,这是一本万利之事。 因此,不要因申请原创标失败就灰心丧志,更不要胡乱的猜测,任何包容性很强的平台,对参与者都是有要求的。这就如同底线虽低,但这并不代表没有底线的说法一样。 立足于根本,关注于文章的质量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事情。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同样适合于写作之中。   3    老舍说过“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有一类人便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所言所行都是正确的,而别人干什么他都看不顺眼,都要进行一番吐槽。 这类人往往没有什么包容心,只愿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活的太过于自我,至于格局大小的话,那就更加谈不上了。 而当一个人看透自己之后,他会觉得所遇到的每个人生活在这世上都很不容易。他们不会轻易地去评论他人的行为,即便是看不惯的人与事,他们也选择尊重与理解,他们也时常进行反思,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同样让他人感到厌烦的地方,之后从中改之。 对事,他们不会勉强;对人,他们会少些返现,多些体谅与包容。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我们和他在一起会感觉到特别的舒服与自在,而有些人我们就感到特别的有压力,甚至是不愿与之多呆一分钟的缘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您随意指责他人、报怨命运的不公原因在于对自我认知程度的不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lf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