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开始,诸如飞机、热气球、汽车、火车等假道具开始出现在摄影棚里,但是这股借助道具恶搞摄影之风的真正鼎盛,却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那些应征入伍的新兵还在训练营里时,就有人安排他们拍照,然后把照片作为纪念品寄给亲朋好友,在休假的时候他们还有更多机会在游乐场等地方拍照。
康涅狄格学院艺术史和人类学教授克里斯托弗·B·斯坦纳收集了大量这类军旅照片,它们往往集荒诞的搞笑和庄重的仪式感于一纸。人造道具与活生生的人在一起,往往能造成混淆视觉的效果,有些照片里的主角们明显是在刻意搞笑,而另一些人表现出的过分认真也制造了意料之外的搞笑效果。
这些照片涵盖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个时间段,拍摄的大多数是德国人,但也有来自法国、荷兰、美国和波罗的海诸国的作品。在残酷而疯狂的战争年代,一张这样的照片能让人短暂地抛开现实,聚焦于人性和袍泽之情。
“从埃尔森伯恩(训练基地)飞往巴黎”,约摄于1915年。 与上面那张照片一样的道具,玩法各有不同,摄于1915年3月22日。 “万岁,再过22天我们就要上战场了”,约摄于1912-15年。 “从比奇起飞的返乡包机”,摄于1912年8月。 “一群忠于祖国母亲的人从这里飞过”,摄于1928年。 诺伊哈默训练营的又一批新兵,摄于1914年。 “逃离诺伊哈默军营”,摄于1913年。 “来自杜贝利茨的航班”,约摄于1912-14年。 “上帝用雷电和冰雹创造了杜贝利茨”,摄于1914年。 “从于特博格起飞”,约摄于1925-30年。 “来自达姆施塔特训练营的航班”,摄于1913年6月。 “1918年新年快乐”,这确定不是卓别林扮演的元首? “逃离明斯特”,摄于1916年。 约1915年摄于德国明斯特军营,两个啤酒桶上的“11”字样是指德国《啤酒法则》中的第11条,内容是“继续喝,不要停”。 复活节彩蛋道具车里的德国士兵,约摄于上世纪30年代。 “法贝格空军基地观光飞行”,摄于1938年。 比特克训练营的法国新兵合影,约摄于1925年。 法国士兵用双翼飞机道具合影,背景里有埃菲尔铁塔和夏乐宫,摄于1928年12月23日。 美国士兵在科尼岛游乐场拍摄的照片,约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四个用单翼螺旋桨飞机道具拍照的纳粹军官,约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如果这玩意爆炸,我们就都完了”,摄于1933年。 “来自比奇的航班,高度636米”,照片中的士兵还带着宠物狗,约摄于1912-15年。 “去汉诺威的旅行从这里开始”,约摄于上世纪30年代。 德军用热气球道具合影,摄于1914年7月。 “从阿尔腾格拉堡起飞”,约摄于上世纪30年代。 用木鹳道具合影的德国士兵,摄于1930年。 爱沙尼亚士兵在摄影棚内与假马合影,约摄于上世纪20年代。 美国士兵用左轮手枪指着一个德国步兵道具,约摄于1917年。 两个美国士兵骑在道具驴上,他们脚下踩着的箱子上写着“希特勒下地狱”,约摄于上世纪40年代。 法国士兵用道具坦克拍照,约摄于1944-45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