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同学从小就是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地要被老师批评一下, 虽然调皮,但是对老师亲得很,三年级春游的时候会抱着老师的手臂拖老师去看他发现的水迹,本质上是一个善良暖心的孩子。
但是进入高段之后,L同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一是空话变多了。军训的时候,因为违反纪律,在就寝后说话,被教官罚抄规则,看着他可怜巴巴的样子,想想第二天应该会吸取教训改正,没想到到了第二天,还是因为没管理好自己,与同学讲话又受到了惩罚。
变化二是和同学的关系变差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L同学的朋友一个个变少了,最后只剩了一个朋友。日常相处,不是和这个同学吵架,就是和那个同学打架,以至于在学生座谈会上,同学都认为他是班上最让人讨厌的同学。观察他与同学的日常相处,发现他也想融入同学之中,哪里有热闹,他就往哪里凑近去,然而,因为不知道怎样正确和同学交往,最后总是以吵架或打架收场。
变化三是课堂上不守纪律,尤其是数学课。如果上课的时候老师没有关注到他,就发出各种声音,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上,因为他觉得老师叫他回答问题的次数不够多,他就拿着矿泉水瓶子咣咣地敲击栏杆,为了不影响别的同学上课,我把他领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因为他一直举手,但是老师只叫他回答了没几次,我告诉他班级里还有那么多的同学,老师也要照顾到其他同学,如果总是叫到你,对其他同学来说,非常不公平。他点点头表示懂了,问他愿意回去好好听课吗?他说愿意。可是回去没多久,就因为离开位置走来走去又被请到了办公室。
这种种变化让老师和孩子自己都痛苦不堪,几次之后,我把孩子的爸爸妈妈请到了学校。孩子行为的背后都有原因,我想试着先从家庭中探求。我知道L同学有一个正读初中的姐姐,成绩比较优秀,因此我询问了姐弟平时的相处,和爸爸妈妈平时对孩子的评价,以及怎样对待孩子们的争执。从交谈中了解到日常有这几种表现:
姐姐和弟弟日常的相处中,两姐弟经常发生争执,交流中,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早上,妈妈送两姐弟上学,因为是下雨天,姐姐带了把伞,弟弟也带了一把伞,但是弟弟的一把伞不太好,下车的时候,弟弟一把抢了姐姐的车就跑了。平时,像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所以姐弟俩经常由争吵发展到动手。听完了妈妈的讲述,我问妈妈:“那平时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呢?”妈妈说:“我先批评弟弟,然后跟姐姐说,做姐姐的要让让弟弟。”
“当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者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你们是怎样跟孩子说的呢?”我又问妈妈。妈妈说:“我告诉他不能这么做,不能影响老师和同学的上课,要和别人友好相处。”我说:“那你是不是会和姐姐比较呢?”妈妈说:“是的,我会跟他说‘你看姐姐多乖,学习也好,你要向姐姐学习’。“
孩子的表现和与家长交流,让我想到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第七章中所说:“确定一个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要想对他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就必须了解他在家庭中的位置。“阿德勒认为因为幺子要面对年长的哥哥和姐姐,他的处境决定了他要使自卑感得到补偿,他会更加努力,以超越哥哥或姐姐。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还有一种类型的幺子与上面描述的积极进取型完全相反,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变得极为懒惰。他们过大的雄心会使他们整天闷闷不乐,而且一旦遇到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他就比那些没有如此高远目标的人更容易采取退缩和逃避的态度。“
在第八章中阿德勒又指出:“此外,还有许多情境也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一个好一个坏。只要对此稍加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个坏孩子对优越感有着过分强烈的追求,他希望能控制所有的人,并尽力对周围的环境施加影响。……很明显,当这种性质的竞争出现在这两个孩子之间时,那个坏孩子就不会再对通过更好的行为来超越这个好孩子抱有希望,于是,他便选择了背道而驰,也就是千方百计地调皮捣蛋。”
通过和家长交流以及对阿德勒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我对孩子的行为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即孩子所具有的感情、性格特征和生活风格都是为了一个相同的目的:获得一种优越感,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并使自己在周围的世界里获得一定的声望。
出于对孩子的理解,再和孩子交流就避免了对L同学的压制和批评,接下来的日子,更多地和家长沟通交流,互相探讨对孩子的教育,接纳他对优越感的追求,以使孩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孩子的改变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当好的是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寻找一个教育的契机。当L同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月后,来学校看我,我高兴地发现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阳光、懂礼。
因此,让我们记住阿德勒对我们的提醒:“我们在对待儿童时一定不要粗暴、鲁莽,而应该不断给他们鼓励,不断地向他们解释现实生活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