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时候就觉得山很神秘,尤其是名山大川。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在描写巍巍高山,于是对于高山愈加向往
山,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一样的感觉。有人看见山,觉得很沉重,“北山愚公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有人登上山,觉得心胸很开阔,“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唯我独尊感,“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感。
济南人爬上千佛山,喜欢喊山,大概是为了减压,或是抒发感情吧,反正如果我爬到山顶,也想喊一嗓子。我独自一人登上没开发的潭溪山北峰的时候,就可劲儿地唱着在别的地方会招来狼的《圪梁梁》、《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那是很高亢的陕北民歌,唱了好一会儿,才有一家子东北人回应,我自然精神百倍,就差气吞山河了。
过去的山,对于附近居住的人来说,意味着贫穷。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山就变成了另一种财富。对于爱好登山的驴友们来说,山,就是一个又一个、一次又一次要征服的目标。
在我的心里,也有一座圣山,不是五岳,不是珠穆朗玛,而是终南山,那是成仙成佛的地方,老子当年炼丹的地方,“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于我而言是神圣的。那是一个目标,迄今未能成行的目标。
我喜欢登山,大大小小的,高高矮矮的,见了就激动。在齐鲁石化的那一阵子,每天早上都要爬一次虎山,虽然不怎么高。到了杭州,第二天早上就按捺不住的爬上了北高峰。至今,爬过的山简直不可胜数了。
青宫山,就在我家西边,海拔不高,据说79.99米,是周围几座小山的参照坐标。山上全是松树、山楂树、柿子树、酸枣树、鬼子姜、野草、石坑,可以採到酸枣、瓜蒌等各色野果,也有柿子、山楂等可以采摘,还有远志、车前子、柴胡、生地、枸杞、青蒿、白蒿等等中药,这是我们藏猫猫的天堂,还能从石坑里捡到好看的石花(钟乳石)带回家,放在桌子上、窗台上观赏。走着走着就能遇见黄鼬、狐狸、野兔、刺猬、老鼠等等小动物,翻开石头来,经常能抓到蝎子什么的。山顶有个铁架子,高高的矗立在那里,我们小时候经常爬上去,甚至和发小比赛爬高。铁架子底下有一口井,深不可测,老人们说,这是一个大大的海眼,直通东海。虽然是在山顶,无论何时,井里的水都不会干涸,我们觉得很神奇,有时候调皮的往井里扔小石头,很久才能隐约传来声音,井里能听到哗哗的声响,貌似海浪的声音。老话说,“青宫山的腿,伸得长,一伸伸到东海上”,这样说法,显然是夸张了,这里的东海,可能指的是东边的潍河,或是峡山水库吧,因为水库足够大,南北纵跨几个县,就像大海般宽广,号称山东第一大人工水库。
青宫山上盛产石灰岩,老家盖房子都要用山上出产的石头,谁家要盖房子了,就纠集一帮年轻人上山打石头,我父亲就是用这样的石头挖了好多蒜臼子,也曾经拿到集市上去卖了好多,我现在用的就是父亲的杰作,也算是父亲给我留下的纪念品了,每次使用,都带着父亲的味道,让我格外珍惜。因为山相对较高,就有了“盐霜不打青宫堡,雹子不打正四宫”一说,四宫就是青宫山以及离我家不远的郭宫、郑宫、黄宫四座山。如此之神奇,看来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结论。后来孩子们大了,我带他们一起去爬过,一边爬一边给孩子们讲一些关于山的诗词与故事,让孩子们极目四周的山川田野炊烟,体验屹立群山之巅的气魄,呼吸着最洁净清新的空气,感悟恬淡而鲜美的田园味道,畅享钟灵毓秀的灵气,看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一下还算愉悦的灵魂,再极目追踪那雀跃的鸟儿,那是何等惬意的感觉!
每年的春天是不能错过的,野花儿们纷纷盛开,红的、蓝的、黄的、紫的,五彩缤纷,发出阵阵醉人的芳香,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我们穿梭其间,追逐蝴蝶,那情那景可真美!那里土地的芬芳让我体会到人生的喜悦与醉人的气息。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多么美的意境,这可是我每天都感受的,现在居住于城市之中,几乎看不到了。既不能放肆的大口畅快的呼吸,也不能无所顾忌的立于山巅快意呼喊了,似乎有些许遗憾。
从我家往北十几里,是峡山,过去我们叫斜山,因为山顶一头高一头低,自西向东倾斜,就像歪的一样,所以叫斜山。其实斜的古音就念xia,现在干脆就变成峡山了,倒是没有歧义了。小时候高兴了,几个要好的曾经爬过一次,印象已经不深了,高中的时候,与李枫、郑玉民、孙常新等几同学一起爬了一次,好像一共390多级台阶,那时候山顶还有几个军用天线,有上下点头的,有左右摇晃的,很神秘的样子,小时候老远看见,都是心驰神往的。现在成立了峡山生态旅游区,山顶修了小亭子,还俗不可耐地修了一座庙,军用天线也不见了,山脚下围起来开始收费。我回家一定要经过此山脚之下,却对登此山完全失去了兴趣。倒是峡山水库我看了好多次,碧波荡漾的,不少渔船、游艇徜徉其中,长长的栈桥,深入水库,尽头有一个大大的凉亭,可以在那里吹吹海一样的风,摸摸波浪,看看海鸥,赏赏美景,想想事情,让嘈杂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安丘县城环城路东,是青云山,不算高,海拔120米,四A级旅游景区,目前应该是潍坊安丘市最为著名的景点了。多年前曾经举家踏足,还在小湖里荡过双桨,捞些小鱼,孩子们玩得其乐融融。那时候刚刚依托青云山自然地貌开发不久,植被还不是很茂盛,并不怎么诱人。去年与同学一起故地重游,竟被深深吸引了,园内山水环绕,景色秀美,四季常绿,如诗如画,民俗文化特色突出。大片的荷花让你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印象最深的是醉菊石刻圆,奇石林立,目不暇接,里边大量陈列启功、沈鹏等著名书法大家的真迹石刻,令我等书法爱好者大呼过瘾,直欲追随之而后快。在青云山巅,有一被称为“海眼”的井,幽深莫测,旱不涸、涝不溢,据说与渤海相通,为渤海龙王的探眼,故曰“海眼井”,曾被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栏目播出过。这一眼井是不是和青宫山顶的井是姊妹井呢?
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笑纳了历代多少文人墨客的讴歌赞美,在国人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不一样的气魄,一个看的是山,一个可是胸怀天下。
汉代班固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泰山封禅是历代帝王炫耀显赫业绩的无比隆重的盛典,是泰山崇拜与信仰的重要内容,帝王们利用封禅时机,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可谓神乎其神,无形中提高了泰山的地位,所以“五岳之尊”名气的获得不是靠海拔,也不是靠“上头细来下边粗”的谬赞。
我只有一次登泰山的经历,是与同事一行人自岱庙开始攀登的。那时年轻,体力好,也没那么多讲究,直接穿着皮鞋,一路欣赏风景,当然最最不可错过的是人文景观,一路上有着太多的名人题词镌刻在岩石之上,一边走,一路狂拍,到了经石峪休息了一会儿,我才和这些梦中的泰山石刻来了一次又一次亲密接触。拾级而上,台阶越来越陡峭,到中天门的时候,就白雾茫茫了,至十八盘,后边的人只能看到前边的脚,很是陡峭,虽说爬上这一段,就是泰山之巅玉皇顶,但雾气越来越重,危险系数渐增,几米之外已经看不见人,稍远一点,只听到悦耳的叮当声,等近了一瞧,原来是登山者的长发被雾气冰冻,发梢形成一个个风铃,叮当作响。此时,天色将晚,没有路灯,脚下溜滑,我们在此稍事休息即决定马上返回,毕竟安全第一。一路上,我们脚下飞快,一帮小姑娘由于害怕,紧跟我们伴行,多次要求我们放慢速度。这次泰山之行,我们亲身体验了一把“行百里者半九十”,离极顶只差十八盘,放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李健吾是雨中登泰山,“心还在跳,腿还在抖”,我们却是在云里雾里,一样的路程,一样的身体感受,不一样的心境。
云门山,海拔400多米,位于青州城南,5A景区,因夏季之时云雾缭绕,白云穿云门洞而过,故得名,借青州之盛名,成鲁中名山。山势呈两面对称状,虽不高,拔地而起,如刀削斧凿,有千仞之势,“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不知道寇准是不是站在我的脚下写的,竟和我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感觉完美契合。看着雾气沿着南面山坡滚滚而上,爬到山顶云卷云舒状,颇有一番惊心动魄之感,“荡胸生层云”放在这里好像更贴切。
云门山最负盛名的是明衡王朱厚矫庆寿时刻下的一个大大的“寿”字,高7.5米,宽3.7米,仅仅是“寿”字下部的一个“寸”字,就有2.3米高,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字体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因有“寿比南山”“长寿”、“高寿”等吉利语,游客们都把到云门山参拜大寿字、与“寿”字合影作为到云门山旅游的首选。我在上大学时就和同学们一起攀登过,上班以后不久,带着50多名学生去春游,虽没有体会到名人们的美丽辞藻,也算是故地寻梦,再次重温“寿比南山”,看来我这辈子,虽“无寸高”,也要努力与“长寿”、“高寿”看齐。
张家界,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首批地质公园、5A级旅游景区(同样是5A级,云门山和张家界没什么可比性)。景色自然是美得不要不要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难以言表的美妙绝伦的景观,我们只有欣赏、赞叹的份儿。奇特的峰林地貌和壮丽的喀斯特景观,使人倾倒,仿佛置身于仙山仙境之中。
但很遗憾,如此之美景,留给我的印象并不好。在前往张家界的车上,导游一路忽悠,要求我们大家都去坐索道(坐的人越多,她们提成越多,你懂得)。在检票口,全团46人站在索道检票口,我独自一人站在步行进山的通道。但我很坚决地要求三个导游中的一个陪我步行,选择不选择索道是我的权利。后来一小姑娘很不情愿地同意了我的要求。随即站在我身后近20人,导游们脸色很难看,但已无可奈何。一路上,导游也不吭声,冷着脸,后来竟不见了踪迹,我们只好跟在别的导游的后边很不好意思的艰难地听一些讲解,我决定回去投诉。
还是说风景吧,我们进去之后,首先经过十里画廊,这可是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号称三步一小景,五步一大景,万山丛中,四季林木葱茏,色彩绚丽。印象最深的是三根擎天柱、采药老人等,有许多奇峰异石,酷似人像,群山万壑,如刀劈斧凿,千姿百态,像一幅幅巨大的山水画卷,不,是山水画廊,粉白黛绿,秀美绝伦,感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瑰丽奇绝之胜景,用再多的笔墨和辞藻加以描述,都是多余的。在这里,我所拍的每一幅照片都无须刻意挑选,但毋庸置疑地,每一幅照片都可以当做背景。
北高峰是杭州的名山,海拔高度不过300多米,是我无意中登上去的。2017年夏天,我入住杭州,发现附近一山,不知其名。第二天一大早,我只带一瓶水跑步前往,从一条幽长的胡同到达山脚下,进山门后,700多级连续台阶的前半程,我几乎都是一路小跑攀登,树木葱郁,几乎不见天日,空气极好,很是凉爽,我的全身几乎湿透。在山腰稍事休息,喘几口粗气,听着蝉们无聊的单调叫声,黑线条蚊子很无耻的不打一声招呼,悄无声息地叮了我几口,看来它是在督促我继续前行。于是重整旗鼓,抖擞精神,继续攀登。登上峰顶,站在一突兀岩石之上,极目四周,“山磝磝其相轧,树蓊蓊其相樛。”云山环绕,郁郁葱葱,西湖盛景,甚至钱江雄姿,都可以尽收眼底,给人心旷神怡、宠辱不惊的感觉。往前走,路很平坦,遇到一大队旅游团队,举着旗子,背着各式武装,叽叽喳喳的喊叫着,笑着闹着,和我擦肩而过。路的尽头, 就是“天下第一财神庙”灵顺寺,堪称华夏财神庙之最,据说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因寺内供奉“五显财神”而被宋徽宗赐名“灵顺庙”,乾隆皇帝曾御笔题词“财神真君”。这里是灵气、财气集聚的地方,前来拜求的生意人络绎不绝,香火极盛。毗邻财神庙,有一诗碑亭,因毛泽东主席曾三上北高峰并作诗《三上北高峰》:“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不登此山,竟不知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下山不久就听到一股钟磬的“清静之音”,远看有烟雾缭绕之处,那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灵隐寺。灵隐寺已有约1700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林木耸秀,云烟万状。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在那里盘桓一阵子,然后继续下山,一路上又经过法华寺、东岳庙,一路上不断见到有香客虔诚地烧香祭拜,看来,佛家占据的地方确实是风水宝地。
昆明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海拔2500多米。山峦起伏,形似卧佛,故也称卧佛山。从昆明城东南隔水相望,西山宛如一位丰盈美女仰卧在在滇池之畔。她的头、胸、腹、腿部历历在目,青丝飘洒在滇池的波光浪影之中,显得丰姿绰约,妩媚动人,所以又叫睡美人。是一个峰峦起伏、林木苍翠、 涧流清泉、鸟语花香的大型森林公园,同时又是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国家四A级景区。往上攀登的时候,走了一段崖壁路,透过崖壁的豁口,能看到滇池全貌,滇池的水碧绿碧绿的,有不小的部分水面覆盖了绿色植被,貌似水藻或是水葫芦什么的,这是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或是很难见到这么大一片的景色。我们上山的时候,戴上了一个解说器,每到一个景点,我们都能听到详尽的解说,比导游的程式化解说更详尽。那里空气清新,景色秀丽,四季如春,适合长期居留,让人不忍离去。
苍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冰清玉洁,盛夏时节漫山遍野苍翠欲滴。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杜鹃花、松树林和各色的花草树木。这座山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高原反应。安静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登一段台阶的时候感觉很强烈,快到达山顶的时候,每迈出一步都是腿灌铅、心狂跳的感觉。
此外,也陆陆续续登过庐山、崂山、大乳山、大珠山、小珠山、赤山、慕士塔格峰、花果山、白沙山、潭溪山等等等等,就不一一罗列了。
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生总有奋斗,勇于攀登者才能体会到登山之美,而知难而退的人只能望山兴叹了。登山之美,既有“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努力,也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淡定,更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执着的征服感。就像人生,有起有落,不会总是直线向上,只要努力,你总能站上山之巅峰。
总有一天,终南山,那座我心中的圣山,会被我踩在脚下。到那时,我会站在山之巅,大声呼喊:“终——南——山,我——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