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恐惧症、选择困难症、假装抑郁症,你身边的朋友是否有以上任意一种症状呢?或者说,那个朋友就是你呢?
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化社会信息大爆炸,社会过快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实在太多,人们也因此患上了千奇百怪的病,诸如抑郁症、焦虑症、选择困难症、暴躁症、性成瘾症等等,有些病一看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新名词,甚至有些病是“意淫”出来的,没病也要找出个病来,再冠冕堂皇地起上一个名字。好像在这个社会里,不得一点病都不好意思活着。我认为,所有的病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先天、作死、穷。
我们看得出来,大部分疾病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南怀瑾先生也说过,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最大威胁。但是,煽情恐惧症、选择困难症,以及假装抑郁症,这三种请一定要搞清楚,不要随便用了。
图片来源:一周小南一、煽情恐惧症
两个月前热映的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吧,很多观众吐槽电影里的一些台词着实让人“尴尬”,这一点我和他们的感受一样。第一次看的时候,很想在影院把某个片段快进,但二刷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尽管后来郭帆导演向媒体解释过,故意安排那样的情节,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尬”就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
《流浪地球》剧照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会觉得电影里煽情的戏份很“尬”呢?——是现代人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口味变刁钻了?还是我们本来就不喜欢也不习惯接受这样的表演方式?后来我查了查,有一个词让我很在意——煽情恐惧症。这从本质上解释了我们为何如此讨厌故意煽情的桥段。
英国人会自嘲很不擅长处理他人公开的感情爆发,意思就是你有伤心事了,你在我们面前悲天恸地,甚至喊出一些泣鬼神的话来,不好意思,我们作为旁观者并不能体会你的心情,所以我们看上去一脸麻木的样子。其实,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也是如此。碰到有情绪极端的人,我们巴不得躲得远远的。
乔纳森·罗斯说过,“你去一个专门为情感准备的小黑屋里尽情发泄,我会站的远远地,等我回来后,我们会假装生活中从未出现过任何极端的情况。”
所以,电影里的煽情片段就像是强行把局外人拉到这个氛围里,只会让人觉得尴尬,仅此而已。好的煽情故事靠的是真情实感流露,引发观众的共鸣才是正道。
其实,生活中通过如何安慰一个人就可以看出对方的情商怎样。比如,当你需要安慰的时候,甲过来说“你这算什么,我比你更惨。”;乙过来并没有说什么人生道理,只是安静地倾听你的诉说,带你去一个合适的场所让你发泄情绪。然后关键时候换位思考尝试理解你的感受,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你会选择谁?结果很明显,你会选择乙,而对于甲,你会一脚踢飞,甲的方式剥夺了你宣泄情绪的权利,对于一个需要安慰的人来说,态度远比事实更重要,你最不想听的,就是大道理和比你更惨的废话吧?
图片来源:一周小南有没有煽情恐惧症,还是要看你能不能理解和处理别人的情感爆发。但是,请不要在还没有认真理解别人的极端情感时,就给自己贴上一个煽情恐惧症的标签,这叫“跟风”。
二、选择困难症
在2018年1月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4.7%的受访者自称有选择困难症;要克服选择困难,50.5%受访者认为应加深自我了解;受访者中,00后占1.7%,90后占28.1%,80后占50.8%,70后占14.4%,60后占4.3%。
两千多人中竟然有1700多人有选择困难症,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我有时也会面临选择困难,比如,下馆子看菜单,不知道选哪个菜好。有人会调侃说,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还不是因为“穷”?
图片来源:一周小南再比如,有一家创业公司和一家互联网公司邀请你去,你可能会纠结两三个月才作出决定。这种都会被称为“选择困难症”,也叫“选择恐惧症”。
但是,似乎有些人还把“选择困难症”强行加上一层“萌”属性来,“我有选择困难症,不造选呐锅~”(Exc me?)你肯定听过有人这样说过。这让我想到另一个词来——“路痴”,在ACG中,“路痴”是常与天然呆共存的萌属性之一。但如果把“选择困难症”和“萌”相提并论,那简直是做作。为什么这样说,还得从“选择困难症”的根源来讲。百度百科上对选择困难症的病因解释有以下三种:
1.不能确定自己内心最重要的需求,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2.害怕承担抉择的后果。
3.对自我不满,将对不满“投射”出来变相反映,逃避自己。
但是,从根本上可以把这三点原因归结为一点——有些人有选择困难症的原因是,他内在的价值观是混乱的,缺少某些概念,没有价值衡量的标准。因此他不知道哪个更有价值,也就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觉得选择困难症很“萌”呢?
三、假装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抑郁障碍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障碍患者。因为患有严重抑郁症而自杀的人也不计其数,因为遭受抑郁症折磨不堪重负的名人也是有的,我举两个例子:1890年7月27日,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天才画家梵高,终于不堪心理重负,向自己下腹开了一枪;1962年8月4日,美国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服食了过量安眠药死在了她位于洛杉矶的公寓里。而她用来“自杀”的速可眠,是一种用来治疗失眠和缓解压力的药物。(当然,其历史真相有待挖掘。)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说自己有抑郁症?
你真的是抑郁症患者吗?还是说这只是你的跟风?博眼球?借口?丧?
我这么说并非不尊重心理疾病患者,因为很多人有可能只是有抑郁情绪而已,并非真正的抑郁症。
抑郁情绪、抑郁症和精神病的区分我并不打算在这里详细讲解,因为百度上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实在太多了,各取所需吧。如果你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抑郁症的几个核心症状,那你肯定是抑郁了。
图片来源:作者我们在不开心的时候可能会因为一些外界或者内心的因素来能够引发出我们其他的情绪,但是抑郁症患者的世界里只有抑郁。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难受到要死,绝望了,就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了,但是你再想想,近一年里,自己就没有过其他的情绪出现?比如开心?期待?惊喜?生气?其实很多人只是暂时的情绪低落,能够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调整回来,这是一个人正常的情绪,不是抑郁症。
抑郁情绪是正常的人拥有的情绪之一,抑郁症则是一种病啊。哪有人自己得了病还得意洋洋?但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人在假装抑郁,骗取同情心和关心,甚至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骗取别人的同情心和关心。
为什么有的人说自己是抑郁症却又不去医院接受治疗呢?一方面,他们是真的害怕或者担心治疗,这种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们以“不敢去”或者“懒得去”为理由,实际上就是在装病。表面上“我的痛苦你无法理解,”“你们又怎么会真正理解我?”“为什么只有我这么悲惨?”内心里,“我不合群,我好孤独,你们快看我真的好孤独。”甚至,他们将安慰他们的人当做情绪回收站,分享自己的病情,散播编造的、可有可无的负能量。有时候,我们只是不想拆穿他们而已。
“我得了抑郁症。”
“啊,我最近也有点抑郁。”
——希望以后这样低情商的对话能够少一些。
当一个人对你说出自己得了抑郁症的时候,你要想清楚他是不是真的抑郁症,如果是真的抑郁症,他一定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希望能得到你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你简单地用自己的抑郁情绪去和对方的疾病类比,可能会令他感到愤怒。真正的抑郁症需要身边人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的理解。
“最近心情好低落,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请不要随便说自己是抑郁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你只是有了抑郁情绪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