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教学路径的层叠之美______全国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

散文教学路径的层叠之美______全国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

作者: 浣纱明月下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10:59 被阅读0次

    摘要: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课堂教学亦如此。只有当教师紧紧依着作者情感之线,不断向远方向深处探寻,才能真正觅得情感背后的原因。而挖掘的原因往往是丰富的,这便构成了散文教学路径的层叠之美。

    关键词:    散文教学    情感原因      层叠

    2017年11月下旬参加了中语参在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第一次见识名师荟萃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盛况,感慨良多,收获颇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散文教学路径的层叠呈现,展示了语文课堂的变化幽深之美。

    一、情感原因的挖掘——别样的层叠熊芳芳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是众所周知的经典,我们都期待着看她如何典,我们都期待着看她如何切入。在让学生说出本文清晰的记叙要素后,熊老师突然提问“为何选择夜晚?”老实说这问题我从未想过,她这横空一问,真有千钧之势,令人发聩。接下来她启发学生白天作者会怎么样?有何感受?她出示朱自清先生《沉默》里的句子“你就得不时让他喝茶、、、、、、”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朱自清先生在白天不得不忙着无趣的应酬。于是熊老师顺势小结“选择夜晚是为了退出他的社会角色。”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直呼妙。然后熊老师继续点拨“当他走出家门的时候,家里是怎样的情形?”学生答“妻拍着闰儿,哼着眠歌、、、、、、”这时熊老师补充朱自清《儿女》的相关句子,可见作者的确为孩子吵闹、家人衣食所忧闷。所以选择夜晚是为了退出家庭角色。听到这里,我再一次被她有理有据的探析能力所折服。然后熊老师又出人意表地抛出一个问题:“为何选择荷塘?”她指点学生:可以选择清华大学的其他地方么?他此刻站在清大,他想到什么?为何惦记着江南的莲? 为了给这个难题铺设一条解决的路径,熊老师以站在高处的眼光从容地指引着孩子们走进朱自清的群文《一封信》、《说梦》、《我的江南》、以及他的年谱。从中又生发一问:他从中学教师到清大教授应该很满足、春风得意啊?她说一个人的情感在他很多文章里都能找到痕迹。于是师生再沿着《春晖的一月》探寻出朱自清的江南情结。这一点在《荷塘月色》里表露无遗:小煤屑路、柳、莲、水。这时我的思维也紧紧跟着熊老师走,我也在猜想:那么紧承着下个问题就是作者为何会有江南情结呢?果然熊老师极其自然地引出“莲之实景与虚境”,那么实景在哪?虚境在哪?借助《白马湖》等作品最终得出眷恋江南的三点原因:自然美;人情美;生活美。最后熊老师由吴组缃的《佩弦先生》、朱自清嫡孙《“匆匆”而去,“背影”长留》、孙绍振的“文学是人学,瞬间变化的心灵”等归结出“刹那主义”。整个教学设计别致、流畅、幽深。

    二、他山之石——给我们的教学启示对于熊老师的这节课堂教学设计,起初我觉得新颖神奇,不可复制。后颖神奇,不可复制。后来,当我静下心来才渐渐明白设计的一些原理。散文区别于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表达作者个性化的情思,而《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得很直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颇不宁静,为何还把荷塘写得这么美呢?又为何会选择晚上呢?熊老师是此问提出的第一人,在她之前都没有她的大胆发问。关于情感类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是提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又为何会产生这种情感?如果情感发生了变化,那么变化的结果与原因又是怎样的呢?文中的情感是否丰富或复杂呢?这又是为何?熊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颇不宁静”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但她又显然不会这么生硬地去提问。朱自清先生因为内心颇不宁静才选择夜晚走近荷塘,那么不妨就转换成“为何选择夜晚?为何选择荷塘?”,这样自然且不落窠臼,但是背后解决的其实就是情感产生的原因问题。这种巧妙的问题转换能力正体现了熊老师的教学智慧。这让我想起王君老师曾设计的问题“魏敏芝为何是个农村小姑娘?范进的老丈人为何是个屠夫?史标曼为什么是一名钢琴师?”尽管王老师的问题是针对小说或影视剧,但两位名师的设问就文学来谈,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我们普通的教师也可以模仿她的思路,对散文课堂教学重新设计。写人散文如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可以设计一个主问题:时隔多年,梁实秋因何对徐锦澄老师怀有怅惘之情?又因何敬慕?再如《老王》的教学可以这样提问:“多年后,当杨绛再次忆起老王,她的愧怍为那般?”写事散文如王瑛琦《看社戏》:“齐读文末,作者的心因何满满的?又因何怅怅的?”写景散文如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可以这样启示:作者为何选择云南冬天?又为何选择树林?这里熊老师实际上教会的是一种教学散文的思维或者思考的方向,这与朱自清倡导的散文抒写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强调平淡而有意味的观点一致。当熊老师试着探寻第一问的答案时,她发现了朱自清先生的两重角色——社会和家庭。这种位格认知在熊老师著作《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里也有体现。她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解说个体生命的社会位格;以《项脊轩志》分析个体生命的家庭位格。从中可见她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具有一以贯之的理念与精神。此外肖培东老师解读《瓦尔登湖》的路径是这样的:由“来吧!湖光山色的句子”到“来吧,悠闲状态的句子”再从“现代工业文明的破坏”角度出发,最后让学生用5个词语表达主旨,极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之美!顾老师对《故都的秋》由景入情终至读人的解读路径亦能呈现散文课堂教学的层叠别致与幽深,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参考文献:1、《王君讲语文》 王君 语文出版社2、《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熊芳芳 教育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散文教学路径的层叠之美______全国中学散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kteftx.html